您可以輸入30
您所在的位置:
追憶“洋廠長” 永葆“改革心”
 

  上世紀80年代,湖北武漢市政府聘請德國退休工程師威爾納·格里希擔任武漢柴油機廠(武柴)廠長。這是中國改革開放後聘任的第一位“洋廠長”,在海內外引發強烈反響。30多年過去了,格里希已故去,通過採訪其子伯恩特·格里希及當年武柴的老同事,重溫那段改革歷史,依然引人深思。

  “洋廠長”來華 國企煥發生機

  1984年,受德國退休專家組織派遣,格里希來到武漢柴油機廠,一開始是作爲技術顧問。幾個月後,武漢市政府任命他爲廠長,主持全廠的生產經營工作。在1984年11月至1986年11月的兩年任期裏,格里希的嚴細管理令這家老國企煥發了生機:柴油機的清潔度從5600毫克降到100毫克以內,主軸承蓋的廢品率從50%降至3%以內,產品批量出口至東南亞7個國家。

  這個德國退休老頭是如何做到的?

  時任武漢柴油機廠黨委書記的謝長欽記得很清楚,格里希上來就抓勞動紀律、抓產品質量。其中一項主要工作是提高柴油機清潔度,國家標準爲每升195毫克,而武柴是高達幾千毫克,嚴重影響機器壽命。

  戴着白手套,拿着遊標卡尺和一支帶磁鐵的筆,格里希巡走在車間,不放過每一臺機器設備。他用白手套摸機器,沒有砂,纔算合格。“我們起先做不到,壓力大。格里希說,我來中國、來武柴不是瞎忙的,對待自己的產品要像對待自己的眼睛一樣。”謝長欽說。

  格里希說話有些刺耳,但往往一針見血。他說,即便只有1%的產品是次品,但對這個用戶來說也是100%的次品。他還說,工廠質檢部門地位低,檢查不嚴格,一些人員素質低,連遊標卡尺都不會用。格里希不斷強調要加強質量意識,幾番下來,人們服了,讚譽他爲“質量先生”。

  兩年任期內,格里希還撰寫了26萬字的企業機構設置和勞動組織方案,把工廠的行政管理系統設計成一個精幹高效的網絡,實行以崗位爲核心的結構工資制。這對中國國企改革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引起各界高度重視。

  質量就是生命 改革需要勇氣

  對質量的執着要求,是“洋廠長”最鮮明的特點。

  以今天的視角來看,格里希似乎沒有太複雜深奧的理念和打法,就是嚴格管理、嚴抓質量。但當時中國物資商品仍很緊缺,企業對質量的關注遠遠不夠,不少企業吃“大鍋飯”人浮於事,工人幹事不認真,產品質量提不上去。

  謝長欽回憶,格里希在探求武柴產品質量問題時曾說:你們的圖紙沒有問題,但你們的製造工藝達不到圖紙的要求。圖紙上一般都標註允許的誤差範圍,工人們覺得只要在範圍內就行了,但格里希要求誤差越小越好。

  30多年過去了,中國已成爲世界製造大國,正在邁向製造強國。“但從圓珠筆芯需要進口,到從海外買馬桶蓋,可見質量這個詞對中國製造的分量有多重。”上海財經大學副教授曹東勃說,格里希從嚴治廠、質量第一的理念,在今天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堅持質量第一,不僅是一種企業管理行爲,更是國家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無論是大膽啓用格里希,還是格里希的銳意改革,都透着莫大的勇氣與擔當。“這顯示出中國改革開放的魄力與決心。”伯恩特·格里希說,讓外國人當一個國企的廠長,在當時的中國是破天荒的事情。

  “萬事開頭難,現在看格里希做的似乎很簡單,但他當時要克服的困難超乎想象,因爲人們的思想還沒完全解放,要真抓嚴管是很難的。”東北大學教授李凱認爲,追憶格里希,最大的啓示就是要永葆改革的初心,呼喚改革的勇氣。

  改革應當持續 開放促進改革

  格里希兩年任期結束回國後,武柴的質量管理變得鬆馳下來,產品質量迅速下滑。沒幾年,東南亞市場就不再進口武柴的產品。1998年,武柴破產。

  在李凱看來,武柴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將改革進行到底。格里希的改革並不是早產,而是正當其時,爲後來的中國企業改革開闢了寶貴的試驗田,影響非常深遠。

  “洋廠長”到國企上任是大時代的鮮明特徵。“如果沒有中國改革開放的政策,父親也不可能到中國去。”伯恩特·格里希說。他曾到中國參觀訪問,“中國取得了難以想象的巨大進步,這要歸功於改革開放”。

  開放帶來了“外腦”,引來了先進的經驗和理念,成爲改革的加速器和催化劑。數據顯示,改革開放以來,外國來華專家累計達到650萬人次,爲中國各項事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在很多領域也吹入了新風,潤物無聲。

  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協會駐德代表處總代表袁旭東表示,中國今天雖已是第二大經濟體,但仍需學習借鑑其他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經驗。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表明,改革與開放互爲動力互相促進。當前,改革進入深水區,擴大對外開放,仍不失爲破解難題的一把金鑰匙。

本資訊內容摘錄自第三方機構或組織,僅供參考,不代表工商銀行觀點。對於任何因使用或信賴本資訊而造成(或聲稱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我們不承擔任何責任。

(中國金融信息網 2018-07-02)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