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上海國際文化裝備博覽會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聚焦文化、科技、金融三元融合發展的“2018文化科技金融論壇”近日在上海順利召開。
毫無疑問,智能文化裝備已經成爲激活文創產能的新勢力。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文化的傳播已然離不開科技的支撐。從透明LED薄膜、全息影像到球幕影院,本屆上海國際文化裝備博覽會亮點頗多,讓參觀者目不暇接。
北京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博雅方略集團首席專家竇文章直言,文化裝備業將爲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強大動力。目前,移動互聯網、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多維空間技術等新科技在文化領域的應用正逐漸增多,這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文化的傳播,使得文化產品獲得了更多的展現形式,也培育形成了新的文化業態。
“文化裝備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風口,是文化與科技融合的重要抓手和工具。”中華文化促進會副祕書長李智平表示,“以高科技技術爲支撐的文化裝備產業發展前景不可限量。”
國和小村文旅基金合夥人、小村資本合夥人兼首席戰略官陳雪頻認爲,中國文化要發展,除了不斷地進行科技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外,還要善用資本。
“如果把文化創意產業比作一隻飛翔的大鵬鳥,那麼它兩個翅膀,一爲科技,一爲金融。只有插上這對翅膀,大鵬鳥才能飛得更高、飛得更遠、飛得更好。”在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文化改革發展辦公室副主任曾原看來,“未來必須要發揮好金融資本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
“鑑於文化產業具有典型的‘三高一輕’(高成長性、高創新性、高風險性、輕資產)特徵,因此如何平衡收益與行業風險成爲了現階段金融支持文化最棘手的難題。”陳雪頻稱,“畢竟‘輕資產’價值難以有效評估、處置,與傳統授信產品‘重抵押’的風險控制模式相悖。文化金融的開展需要在深入瞭解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之上,創新金融產品與模式,形成與文化產業特徵相匹配的金融方案。”
顯然,新興文化業態不斷涌現對文化金融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展望未來,不斷加快文化金融產品創新和模式創新,完善文化金融體系正當其時。
文化產業已然迎來重要的戰略發展機遇期,文化、科技、金融三元融合,必將爲行業發展注入更多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