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輸入30
您所在的位置:
政策協同發力 基建投資回升在望
 

  國家統計局7月31日公佈的7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爲51.2%,比上月回落0.3個百分點。業內人士認爲,從7月PMI主要分項指標看,內需有轉弱跡象。疊加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下半年經濟增長有放緩趨勢,亟待政策協同發力,形成合力。隨着政策效應顯現,基建投資作爲穩增長主要抓手,有望出現回升。

  內需走弱拖累製造業

  分析人士認爲,儘管7月PMI數據達51.2%,連續5個月位於51.0%以上,但主要分項指標中位於榮枯線上方的分項出現回落,顯示內需有轉弱跡象。

  “主要變化在於新訂單繼續走弱及購進價格較此前明顯下降,內需呈轉弱跡象。”中金公司固定收益部董事總經理、分析師陳健恆表示,7月新訂單雖在榮枯線上方,但已快速回落到年初水平。進口指數首次跌落榮枯線下方,其實6月進口數據已反映進口疲弱狀況,7月關稅下調政策生效後仍未見起色。市場預期7月1日起下調汽車進口關稅能夠提振汽車銷量,但是從乘聯會數據看,7月至今銷量較6月進一步下滑。內需疲弱也反映在購進價格明顯下降,從高頻數據環比看,7月工業品僅鋼價上漲,水泥、煤價、有色金屬都有所下跌,預計7月PPI環比由正轉負。

  在中金公司宏觀經濟分析員劉雯琪看來,7月中採製造業PMI指數低於市場預期,主要受內需疲弱拖累。“PMI進一步下降表明金融條件收緊使得製造業繼續承壓。分項數據顯示,7月生產及需求指標進一步走弱,上游價格明顯回落。”

  中信證券研究部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明明在接受中國證券報採訪時表示,受國際環境不確定性和部分行業進入傳統生產淡季等因素擾動,製造業和非製造業擴張步伐均有所放緩,尤其是製造業在擴張放緩進程中面臨供需雙弱局面。

  “後續製造業復甦有待進一步觀察。”華創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牛播坤稱,製造業投資走勢將取決於上游投資回升、中下游投資下滑兩股力量的孰強孰弱。

  瑞銀亞洲經濟研究主管、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在接受中國證券報採訪時稱,下半年製造業投資可能在低位略有反彈。目前來看,供給側去化疊加出口減速預期,製造業投資反彈幅度不會大。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告訴中國證券報,考慮到財政政策相對於貨幣政策的總量調控更加傾向於結構性調控,將支持企業在去產能的同時加大高新產能投資來推動產業升級,製造業投資增速會有所加快。另外,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會得到一定緩解,有利於提升企業投資意願,但在經濟下行和需求疲軟背景下,下半年民間投資上升空間不大。

  政策亟待協同發力

  在業內人士看來,內需疲弱疊加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下半年經濟有放緩趨勢,亟待政策協同發力。

  “實際上,7月宏觀政策已出現微調信號。”陳健恆表示,金融與財政對於實體經濟的支持已開始發力,未來內需料得到提振。

  汪濤認爲,未來貨幣政策將從緊信貸、寬貨幣方向發力,提供更多流動性,預計年底之前央行將再降準150個基點;財政政策方面,地方債專項債發行會加大力度。

  明明認爲,下半年積極財政應更加積極,以提振基建投資。“財政陸續出臺多項措施支持地方政府探索發行項目收益專項債券,預計未來可能出現依託鄉村振興、生態環保、保障性住房、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等品種創新。”明明說,此外,近兩年來PPP參與基建渠道不斷拓寬,也將爲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認爲,積極財政政策應增強預見性、前瞻性,爲宏觀經濟運行注入確定性,引導形成良好社會預期,推動實現新的供求動態平衡。

  他強調,目前積極財政政策不是政府直接發力擴大需求,而是通過激發市場活力來間接發揮作用,優化資源配置,增加優質供給。通過市場力量來矯正結構性失衡,同時認識和把握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等的系統聯動關係,基於總體來發揮財政政策的整體效能。

  基建投資料企穩回升

  章俊表示,隨着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共同發力,作爲穩增長主要抓手的基建投資近期會企穩回升。短期內,爲確保經濟不出現大起大落,相對低效的投資會滿足其繼續建設的資金以避免出現項目爛尾,但對增量資金的控制會比較嚴格。從行業看,基建投資會更多投向水利、環保和交通運輸等產業,以促進經濟可持續增長;從地域看,會投向中西部基礎設施較弱的地區,以確保區域平衡發展。

  汪濤稱,隨着PPP項目清庫告一段落、政策微調,下半年基建投資可能會反彈,六、七月可能是底部,之後會略有回升。

  近期,一些地方政府已開始對基建投資加碼。廣東省政府召開加快省重點項目投資工作推進會議,研究部署加快推進省重點項目投資工作。湖北省發改委召開了民生領域重大項目謀劃工作部署會。

  華泰證券宏觀研究團隊預計,下半年基建投資將出現反彈,全年增速在13%至15%。

本資訊內容摘錄自第三方機構或組織,僅供參考,不代表工商銀行觀點。對於任何因使用或信賴本資訊而造成(或聲稱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我們不承擔任何責任。

(摘自中證網 2018-08-01)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