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相比上證綜指、深證成指和中小板,創業板指數實現小幅逆轉,累計上漲3.02%,這一節奏被北上資金精準踩點、逐月加倉。據統計,截至4月底,今年北上資金平均增持創業板互通標的比例首次突破0.5%,而對滬深主板和中小板月環比小幅減持,對傳統白馬股着手大幅調整。業績方面,2018年第一季度創業板公司業績大幅改善,從數據中不難發現,一方面,相較於以滬深300爲代表的價值股,當前創業板業績改善勢頭更爲強勁。但另一方面,創業板資產減值等問題依舊是拉低其淨利的重要原因,後市仍需關注。有鑑於此,對於創業板,投資者仍需從業績中“披沙揀金”。
創業板業績仍需“披沙揀金”
2018年第一季度創業板公司業績大幅改善,從數據中不難發現,一方面,相較於以滬深300爲代表的價值股,當前創業板業績改善勢頭更爲強勁。但另一方面,創業板資產減值等問題依舊是拉低其淨利的重要原因,後市仍需關注。有鑑於此,對於創業板,投資者仍需從業績中“披沙揀金”。
創業板業績大幅改善
2018年一季度創業板公司淨利潤增速爲28.7%,較2017年全年(-16.4%)和2017年第一季度(+9.8%)均大幅回升;如果剔除溫氏股份和樂視網,2018年第一季度創業板淨利潤增速爲36.3%,較2017年全年(+1.5%)和2017年第一季度(+25.3%)明顯提升。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第一季度光線傳媒出售股權產生了約20億元的投資收益,剔除這部分影響,2018年第一季度創業板淨利潤增速爲24.8%。
由於一季度創業板部分公司存在類似光線傳媒大額的非經常性損益,因此從創業板的扣非淨利潤來看更能反映盈利改善的情況,2018年一季度扣非淨利潤增速爲18.7%,同樣較2017年第四季度(-21.4%)大幅回升。此外,從第一季度扣非增速與淨利潤增速差值來看,創業板公司的非經常性損益確實影響了約10%的增速。而創業板公司扣非淨利潤佔淨利潤比值,已經由2013年的88.7%逐年下滑至2018年第一季度的76.3%,也就是說非經常性損益佔淨利潤比值呈現擴大趨勢,這個趨勢或許從另一面體現了在併購重組監管趨嚴的影響,部分公司難以依靠外延併購保持過去高增速,更多依賴非流動資產處置、委託資產管理投資收益等方式使利潤表變得更好看。
而從相對業績變化來看,第一季度創業板(剔除溫氏股份、樂視網)業績增速回升,但滬深300業績增速卻出現回落。
資產減值損失需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資產減值損失拉低創業板2017年淨利潤率水平,2018年第一季度淨利潤率明顯回升。
2018年第一季度創業板銷售毛利率爲29.9%,較2017年第一季度(28.2%)提升1.7%,環比2017年第四季度(29.3%)提升0.6%。費用率方面,第一季度創業板管理費用率、銷售費用率與財務費用率均略有提升。三大費用率合計爲20.3%,環比2017年第四季度(18.2%)提升2.1%,期間費用率回升到2016年第一季度的水平,整體費用率可控。淨利潤率方面,第一季度創業板淨利潤率(10.1%)較2017年第四季度(7.5%)大幅提升2.6%,主要原因在於2017年創業板資產減值損失大幅增加,全年資產減值損失達到423.5億元,資產減值損失佔淨利潤比例高達49%(2014年-2016年該比例平均僅爲13.7%),資產減值損失的大幅增加拉低了創業板2017年淨利潤率水平。整體來看,第一季度創業板淨利潤率已經回升至2014年-2016年平均水平。
2014年-2017年創業板資產減值損失分別爲67.6億元、123.9億元、147.7億元和423.5億元,佔當年淨利潤比值分別爲11%、16%、14%和49%。資產減值損失的構成項目主要由壞賬損失、存貨跌價準備、無形資產以及固定資產減值準備以及商譽減值等幾項構成,2014年-2016年創業板商譽減值佔資產減值的比例分別爲3.6%、16.5%和13.8%。
2017年商譽大幅減值的情況在創業板公司中集體爆發。如果不考慮樂視網2017年108.8億元的資產減值,創業板其餘720家公司資產減值共計314.7億元,佔淨利潤比值爲31.4%。根據統計資產減值損失排名靠前的30家公司(樂視網除外),資產減值合計166.4億元,其中商譽減值損失98.9億元,佔資產減值比例高達59.4%。商譽減值發生的情況主要有兩種:一種情況是併購標的在三年業績承諾期沒有完成業績承諾,公司計提商譽減值;另一種情況是業績承諾期過後,併購標的業績大幅下滑,公司對併購標的計提商譽減值。從歷史經驗看,三年業績承諾期併購標的業績完成率基本上達到80%左右,但承諾期過後併購標的有可能面臨業績下滑的風險。2015年是A股併購的高峯期,全年完成重大重組公司達到285家,2018年將是三年業績承諾集中到期的一年,併購協同作用能否發揮值得注意。
“披沙揀金”
以2018年3月31日收盤市值計算,創業板721家公司中有392家市值小於50億元(佔比54.3%);有207家公司市值在50億元-100億元區間(佔比28.7%);有122家公司市值大於100億元(佔比16.9%)。市值小於50億元、50-100億元、大於100億元(剔除溫樂)的公司對應淨利潤佔比分別爲19.2%、29.6%、51.2%。可以觀察到的是,市值小於50億元的公司數量佔比大,但整體淨利潤規模較小。
而從創業板市值結構與業績增速來看,市值小於50億元、50-100億元、大於100億元(剔除溫氏股份、樂視網)對應2017年業績增速分別爲-15.5%、+12.3%、+8.2%;對應2018年第一季度業績增速分別爲14.6%、26.5%、46.0%。可以觀察到的是:大市值公司整體業績增速好於小市值公司。
最後,在創業板權重股中,電子行業優質白馬業績增速開始放緩,傳媒行業巨頭盈利能力大幅改善。在前20大權重股中,12家公司2018年一季度淨利潤增速較2017年全年放緩,5家公司淨利潤同比下降。其中,創業板第一大權重股溫氏股份淨利潤降幅進一步縮窄;信維通信、長信科技等電子行業優質白馬在實現多個季度業績高增長後,淨利潤增速開始放緩。此外,華誼兄弟、東方財富等傳媒行業權重股在經歷了多個季度業績下滑之後,2018年一季度盈利能力大幅改善,均實現了超過100%的業績增長。由此來看,對於創業板,投資者仍需“披沙揀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