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保險業2018年“開門紅”產品表現不算特別“紅”,但保險業的“深蹲”正是爲了更好“起跳”。業內人士表示,轉型保障是保險基本面提升的根本邏輯。在“償二代”要求之下,保險公司有充足動力繼續提升保障型產品佔比,未來保障產品需求空間還很大。
開門不紅無礙價值增長
目前,“開門紅”低於預期,業內人士指出,這正好反映了保險消費迴歸理性,由於行業自身的轉型和134號文的監管影響,“開門不紅”是一個擠水分的過程。
廣發證券分析師陳福預測,在2018年保險行業整體面臨規模增長的壓力下,依靠保費結構的優化,保守估計大型險企依然可以維持15%左右的新業務價值增長。從大型險企來看,它們逐步認識到單純的規模型產品在利率、渠道等方面成本較高,不能給公司帶來充足的利潤,不利於積累長期的價值成長,於是開始思考和走上業務轉型的道路。
陳福認爲,從中長期來看,2018年有望成爲行業保障型業務轉型的又一新開端;保障型業務的新業務價值率數倍於中短期儲蓄型業務,可爲行業帶來持續穩定的價值增長。
海通證券預計,由於投資收益率提升和準備金計提邊際減少,2018年保險行業利潤將逐季大幅改善。因爲2018年十年國債收益率仍在4%左右高位維持,利差改善持續,預計價值轉型成效顯著,產品結構和價值率提升空間巨大。
中小險企短板將補齊
券商分析人士指出,持續看好保險股的長期投資價值。目前,價值率會持續增長,價值創造能力會持續提升。
大型險企相對中小險企而言,仍然具有相對優勢。當前金融行業趨於統一監管,在降槓桿、去嵌套、去通道、防範系統性風險的大背景下,保監會修訂併發布了《保險資金運用管理辦法》,從資產端推動保險行業落實“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大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充分,治理完善,風控指標嚴格,相對更加適應監管新規,仍是行業政策變革的相對受益者。
對於中小險企而言,未來改善空間還很大。華泰證券研究員沈娟表示,我國中小險企代理人隊伍佈局尚不完善,與大型險企相比有較大差距,產品結構上,以理財產品衝規模的模式在新環境下不具備發展的可持續性。
沈娟認爲,中小財險在承保方面面臨的綜合成本高企、規模效益尚未體現等問題將逐步隨着中小財險間經營信息交流工作、數據共享平臺、聯合資產管理與股權投資基金等提案的推進逐步得到溝通與解決。中小險企合作中成本管控、資金運用和經營數據的業務短板也將得到逐步補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