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輸入30
您所在的位置:
互聯網重構建材供應鏈 “建材電商”迎來發展風口
 

  中國建材裝飾市場規模高達近5萬億元,長期呈現市場龐大、同質化嚴重、低效、信息化程度低、物流成本高等特徵。通過互聯網及創新模式對傳統建材裝飾業進行供應鏈整合將是未來趨勢,建材行業要增強現代化供應鏈理念,充分應用互聯網+、線上線下等信息技術來推動商貿流通渠道擴展。

  建材裝飾業面臨渠道痛點

  中國既是裝飾建材最大的生產國,也是最大的消費國。目前總市場規模已達5萬億元,並保持平均每年約10%的增長率。

  據業內人士介紹,裝飾建材品類衆多,通常主要分爲傢俱、人造板、陶瓷、石材、五金、塗料、照明、門窗、廚衛、材管、地板等,每個品類規模都達到數百億至數千億不等。

  然而,由於行業整體技術含量低、同質化嚴重、物流成本高等原因影響,當前國內建材裝飾市場集中度極低,即使百億規模的企業也顯得寥寥無幾。小而散成爲制約產業健康發展的一大痼疾。目前,在大部分建材品類中,製造工廠的數量達數千家之多(如地板整體規模不超過1千億,全國卻有近5千家工廠)。另外,在銷售端也是極爲分散,小賣家、裝修公司數量龐大。

  在當前的建材供銷經營模式下,由於裝修存在包料或半包料等銷售形式,消費者往往不能完全決定裝修中使用何種產品,而取決於其服務商(裝飾公司、工程隊)的推薦。這也就造成了眼下建材行業的採購和銷售,很大比例來自於服務商及其供貨商,而不是最終的消費者。

  B2B電商平臺“愛建材”創始人馬金寶表示,在傳統建材經銷供應鏈中,生產工廠由於同質化、規模小等原因造成渠道建設低效、成本高,並且難以解決物流問題,其銷售及物流基本依靠成本高昂的經銷體系。而一線銷售商則面臨着採購及備貨成本高、缺乏優質服務等難題。

  總部位於上海的另一家建材家居電商負責人認爲,目前國內家居建材行業正在深度重構,預計未來三年行業或將有很大的變化。裝修公司未來將在產業鏈中發揮核心作用,圍繞這一市場特點,企業對企業模式的建材供應鏈數字化改造將至關重要。

  建材電商應運而生成風口

  近年來國內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正在給傳統建材裝飾業帶來渠道和營銷變革機會。圍繞行業痛點,大批專業家居、建材電商網站應運而生,憑藉互聯網優勢整合上下游資源,縮短交易中間環節,最終降低用戶交易成本。

  作爲定位於企業對企業模式的互聯網供應鏈平臺,據馬金寶介紹,愛建材主要服務對象是建材行業零售商,下游零售商可以通過愛建材的手機客戶端一鍵採購批發,並享受物流快捷配送服務。通過該平臺,下游零售商可節省10%-15%的經營成本。而對上游建材生產企業來說,專業電商平臺的出現則有助其優化產能,獲取更多訂單。比如愛建材將下游的集採訂單分發給優質工廠,推動上游增加集中度、淘汰不合格工廠等。

  億歐智庫認爲,建材家居銷售渠道一直在不停發生轉變,從初級擺地攤賣產品,鬆散、粗放型個體零散戶或小建材商店,再到建材批發市場,建材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家居品牌以經銷商專賣店方式撒網布局,而互聯網電商的到來給家居建材提供了多元化渠道選擇。

  各路資本正開始加速佈局建材電商行業。近期,互聯網家裝企業齊家網向香港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以紅籌形式在香港主板上市;6月1日,京東宣佈上線建築材料業務;家裝建材電商“工頭幫”獲得數千萬元A+輪融資;綠城中國數千萬美元戰略投資網築集團……建材電商成爲資本追逐的一大風口。

  創新現代化供應鏈理念 推動商貿流通渠道擴展

  中國建築材料聯合會會長喬龍德近日指出,建材行業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歷了快速發展,多個產業已經進入與世界領先並跑,但是建材服務業還處於起步階段,接下來要把發展建材服務業作爲行業結構調整、增加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支撐。

  建材服務業主要涵蓋領域是提供建材產品交易、貿易、流通、集成、配套使用的全方位服務等。其中,建材服務業一個主要發展方向即要創新現代化供應鏈理念,運用新技術,以互聯網+、大數據、線上線下等信息技術推動商貿流通渠道擴展和商品集成配套的功能。

  喬龍德表示,建材行業要充分應用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開展網上採購、銷售、結算,縮短生產週期和新品上市時間,降低生產經營和交易成本。

  億歐智庫認爲,傢俱建材產業未來主要創新升級方向之一即積極擁抱互聯網,加強線上線下融合新零售解決方案,加大電商平臺品牌建設,利用互聯網及新科技資源,建立全渠道電商營銷網絡,提長企業業績增長。

  “建材行業未來在製造、採購、流通、出口、消費等各個環節都會出現互聯網平臺的身影。”馬金寶表示,隨着互聯網平臺的介入和信息化程度提升,建材行業發展速度會加快、效率會提升。在互聯網平臺的幫助下,製造端的集中度也會不斷增加,落後產能會被淘汰,以適應消費升級大趨勢。

本資訊內容摘錄自第三方機構或組織,僅供參考,不代表工商銀行觀點。對於任何因使用或信賴本資訊而造成(或聲稱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我們不承擔任何責任。

(中國金融信息網 2018-06-04)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