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輸入30
您所在的位置:
中國時尚產業有哪些“新玩法”
 

  求新是時尚永恆的主題。互聯網時代,時尚產業對“新”的追逐愈演愈烈,不僅有創意迭出的設計、瞬息萬變的潮流以及面料版型的革新,更包涵了新科技、新場景,催生了新產業。

  中國時尚產業有哪些“新玩法”?在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近日於杭州召開的中國時尚大會上,與會專家、設計師、學者等展開討論。

  新科技:用“數據”說話的中國時尚

  因數據的注入,時尚有了更具象的表達。隨着信息技術向全方位滲透,人們不再需要憑猜想預判下一季的潮流,也無須等貨品上架甚至返倉才知曉市場的風向。大數據一鍵讀取、智能分析,便能給出答案。從設計、製造到渠道、營銷,數據正爲時尚產業帶來深刻變革。

  首先是設計力。“隨着‘80後’‘90後’消費羣體購買力上升,消費也逐漸進入看‘顏值’的階段,設計成爲非常重要的生產力。”北京吉芬時裝設計有限公司董事長謝鋒說,信息、數字技術很大程度上解放了設計的力量,讓創意與需求精準銜接。

  比如,在前期創意時,品牌可通過數據從紛繁的流行趨勢中提煉關鍵元素,對潮流進行預判;數據可爲商家找到品牌受衆和潛在客戶的喜好,隨時監測產品的市場反響。“我們正在嘗試用數據尋找特定場景,圍繞場景進行相關的產品設計、服務設計。”阿里巴巴集團天貓新零售運營專家慧捷說。

  數據也讓生產運營逐漸告別“經驗論”。“市場變了,過去的經驗未必適用於今天。”設計師武學凱認爲,積累數據、經營數據是時尚品牌適應新消費、新場景的關鍵。

  提升效率和精準決策的同時,數據也讓品牌與用戶的關係更緊密。“很多時候,用戶看到圖片就想獲得這件衣服,而不是再到線下門店去尋找。”武學凱說,依託於數據的社交正成爲產業主流零售模式。

  新產業:以共享爲核心構建“朋友圈”

  從製造生產到生產服務一體化,從各環節縱向銜接到共享設計、製造和品牌,時尚產業加速形成新生態。

  “時尚走向大衆,尤須兼顧高品質和高性價比,共享是解決問題的突破口。”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高勇說,一方面,生產與服務充分融合,另一方面,產業鏈各環節加速實現共創共贏。

  “消費者可以參與服裝的設計、製造,供應商也在改變‘角色’。”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主席張慶輝認爲,以連接爲關鍵詞,將設計、面輔料、製造、渠道等有機協調,中國時尚產業探索形成衆包衆創、共享共贏的產業模式。大企業成爲平臺,中小企業平臺化的生態正在顯現。

  以電商女裝品牌韓都衣舍爲例,不僅用數據“柔化”供應鏈,更通過孵化、合作以及生態運營等方式,爲諸多品牌提供倉儲、物流等數據服務。“只有產業的互聯,才能更好支撐商業體系,服務消費。”張慶輝說。

  場景製造也成爲產業端的新亮點。武學凱說,場景不僅存在於設計環節,更貫穿了整個交付過程。按照目標用戶在特定場景的需要組織生產、製造和服務,時尚產業正逐步加深與消費者的關係。

  業內人士認爲,不論是共享生態還是場景探索,生產端的一系列變革正讓從業者更加充分高效利用市場。

  新價值:更強調文化與創造

  時尚是對文化的表達,產業的發展更離不開文化與創造。從做設計、鑄品牌到傳遞理念,一個個“文化IP”逐漸形成。

  中國美術學院設立良渚校區,打造創新設計教育、研發和產業孵化基地;北京服裝學院與敦煌研究院成立“敦煌服飾文化研究暨創新設計中心”,將敦煌文化與當代服飾銜接……諸多院校紛紛設立相關專業和研究領域,將文化傳承創新與當代生活方式相結合。

  從賣產品、賣服務到輸出文化,商業品牌也在拓展自身內涵。服裝零售店中,文化元素越來越多,有的甚至成爲集服裝、讀書、茶藝等爲一體的生活空間,大打“跨界”牌。

  對多元文化的包容吸收再創新也是產業發展特色之一。大會期間,一場以“良渚文化”爲主題的設計師聯合發佈秀上演,將傳統元素用新潮形式表達,用古樸的面料混合現代的剪裁,古與今、東方與西方的美學碰撞傳遞出強烈的時尚張力。

  “要創造風格,而不是跟隨模仿。”設計師羅崢認爲,隨着消費升級,中國服裝品牌逐步尋找符合消費者精神追求的文化內涵,形成獨立的審美系統。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對框架束縛的顛覆,讓中國時尚加速走向世界。

本資訊內容摘錄自第三方機構或組織,僅供參考,不代表工商銀行觀點。對於任何因使用或信賴本資訊而造成(或聲稱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我們不承擔任何責任。

(中國金融信息網 2018-07-02)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