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於北京時間15日凌晨宣佈再次加息25基點,符合預期。令市場略感意外的是,美聯儲並未對近期通脹走低的情況過度擔憂,不但維持了未來加息進度預期,而且明確表示將於今年內啓動“縮表”,並披露了執行細節。這一略偏鷹派的表態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市場風險情緒。
分析人士指出,相比於通過加息來提高資金成本、抑制貸款活動,“縮表”等於直接從市場中抽離基礎貨幣,是更爲嚴厲的緊縮政策,對流動性的影響更爲顯著。“縮表”給金融市場帶來的潛在影響將遠大於加息。
通脹走低暫不足慮
與市場預期一致,美聯儲在本次議息會上將目標利率區間進一步提高至1%-1.25%。自2015年12月啓動本輪加息週期以來,美聯儲已經四次上調基準利率,累計上調幅度達到100個基點。
美聯儲偏鷹派的立場建立在對經濟的樂觀預期之上。儘管近期美國公佈的一系列通脹數據都表現疲軟,比如美聯儲最青睞的通脹指標--4月份美國核心個人消費開支(PCE)從2月的1.8%下降至1.5%,創下2015年12月以來的最低水平,美國5月核心CPI同比增長1.7%,低於預期。但在美聯儲決策層看來,“近期通脹回落只是暫時現象。”
在14日的新聞發佈會上,美聯儲主席耶倫指出,通脹尚未對快速下降的失業率作出充分或快速的反應,預計趨緊的勞動力市場最終將推動通脹走高。
在最新的經濟預測中,美聯儲將今年美國GDP增速預期從2.1%上調至2.2%,將2018年和2019年的失業率預估從4.5%下調至4.2%,維持這兩年的通脹預期在2%不變。基於對經濟前景謹慎樂觀的看法,美聯儲延續循序漸進的加息腳步。“點陣圖”顯示,美聯儲決策層對今年底利率中位數的預期值仍維持不變,這意味着今年晚些時候還將有一次加息,2018年將再加息三次。
值得注意的是,眼下市場對加息前景的預期要顯著低於美聯儲預期。芝商所美聯儲觀察工具顯示,交易員預計今年9月美聯儲加息的機率僅在30%左右,對12月加息的機率預期不超過50%。
富達國際投資全球經濟師斯塔普尼斯卡表示,美聯儲將核心通脹疲軟歸因於短期因素,言論仍相對強硬。但考慮到美國經濟尤其是消費市場發展出現阻力,加上低通脹和薪酬增長趨勢令人擔憂,6月的這一次有可能是2017年最後一次加息。
斯塔普尼斯卡表示,雖然勞動力市場收緊最終會對薪酬和產品價格產生上漲壓力,但其發生的時間點和影響的規模仍存在高度的不確定性。無論如何,薪酬和通貨膨脹將以循序漸進的速度上漲,意味着在未來數月內美聯儲未有太大壓力進一步收緊政策。
“縮表”路線圖明朗
相比於加息,市場更關注的是即將到來的“縮表”。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聯儲接連推出三輪量化寬鬆措施(QE),到2014年底結束新增資產購買時,資產負債表規模已擴大至創紀錄的4.5萬億美元。2014年末以來,美聯儲繼續對持有到期的資產進行同等規模的再投資,上述規模一直保持至今。
今年初以來,美聯儲不斷釋放“縮表”信號。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在5月的議息會上首次公開討論了削減龐大的資產負債表的話題,6月的議息聲明中進一步明確表示,“如果經濟發展符合預期,將從今年開始實施資產負債表正常化計劃。”
在與議息聲明同步發佈的“政策正常化原則和計劃附錄”中,美聯儲首次詳細闡述明確了“縮表”路線圖。根據計劃,美聯儲最初將以每月100億美元的規模縮減,其中包括60億美元國債和40億美元抵押貸款證券(MBS)。縮表規模上限每三個月上調一次,直到達到每月縮減500億美元爲止,即每月縮減300億美元國債和200億美元MBS。
目前市場存在一定預期,認爲如果美聯儲年底前啓動縮表,可能會選擇暫停或放緩加息進程。英國券商IG集團資深金融評論員克里斯·韋斯頓預計,美聯儲會在今年9月或10月的議息會上宣佈啓動資產負債表正常化。就目前的通脹趨勢來看,美聯儲沒有必要在積極加息的同時“縮表”,因爲“縮表”本身意味着流動性下降,也會起到收緊貨幣政策的作用。
分析人士認爲,與對待加息一樣,美聯儲最終行動將取決於經濟發展和金融市場表現。如果“縮表”導致金融市場大幅震盪或經濟活動陷入停滯,美聯儲很可能延緩甚至放棄進一步的行動。
金融市場面臨大考
值得注意的是,“縮表”給金融市場帶來的潛在影響將遠大於加息。相比於通過加息來提高資金成本、抑制貸款活動,“縮表”等於直接從市場中抽離基礎貨幣,是更爲嚴厲的緊縮政策,對流動性的影響更爲顯著。更重要的是,“縮表”標誌着美聯儲全面收緊貨幣政策,對市場風險情緒的打擊也將是巨大的。
由於資產購買是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聯儲採取的“破天荒”的刺激性措施,因此相關政策退出及對金融市場的影響並無歷史數據可供參考。但回顧過去數年,金融市場對“縮表”話題一直保持着高度緊張。
2016年5月17日,紐約聯儲曾宣佈進行總額不到4億美元的國債和抵押債券(MBS)出售,雖然這一規模相比於整個美聯儲資產購買規模而言相當有限,但對於這次小規模的“壓力測試”,市場反應相當劇烈。當天以美股爲首的發達市場股市大幅走低,隔日亞太市場也未能倖免。
如今面對加息與“縮表”的組合拳,金融市場將何去何從?市場人士態度謹慎。
有“債券天王”之稱的美國知名投資人比爾·格羅斯警告稱,投資者需要警惕各國央行寬鬆政策帶來的影響,眼下所有市場面臨的風險都在上升。他指出,美國金融市場風險正處於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水平,投資者爲其所承擔的風險付出的成本過高。
富國資產管理公司全球首席投資官哈特曼表示,大型機構投資者已經開始兌現一些獲利,出售部分股票或轉向市場上風險更低的領域。他表示稱自己持倉組合中的現金比例已經較年初時上升。
惠譽評級發佈的研究報告認爲,美國聯邦基金目標利率到2020年時很可能將正常化到3.5%的水平,10年期美國國債的收益率屆時將回到4%以上,這意味着全球利率環境的一種重大轉變。而據美銀美林的最新調查,超過六成的受訪基金經理認爲如果美債收益率達到3.5%-4.5%,美股將步入熊市。
對於新興市場而言,分析人士指出,如果美聯儲通過“縮表”來進一步回收流動性,可能導致美國以外市場出現“美元荒”,美元拆息恐進一步上升,疊加已有的加息效應,美元可能大幅走強,從而令新興市場面臨更大的貨幣貶值和資金外流壓力。但如果美聯儲以緩慢而平穩的方式收縮政策,那麼對新興市場貨幣帶來的影響將比較微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