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上半年美聯儲兩次加息,美元指數今年以來仍大幅走跌,迄今累計跌幅達到7.3%。在通脹數據疲軟、“特朗普交易”放緩以及其他主要央行陸續轉向鷹派推動非美貨幣走高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美元疲態短期內恐難扭轉。
造成美元疲軟的因素來自多個方面。首先,美國經濟數據特別是通脹數據持續表現不佳,令投資者對美聯儲未來加息和“縮表”的進度感到懷疑。最新數據顯示,美國5月個人消費支出(PCE)同比增長1.4%,低於前一個月的1.7%;美聯儲最爲青睞的通脹指標--核心PCE在5月同比增長1.4%,低於預期,且連續第三個月放緩;美國6月核心CPI同比增長1.7%,爲2015年1月以來最低水平。
上週美聯儲主席耶倫在出席國會聽證會時首次對通脹問題“鬆口”,表示通脹已構成一大不確定性因素,如果通脹疲軟的情況持續,美聯儲可能考慮改變原本的加息計劃。芝商所聯邦基金利率觀察工具顯示,目前交易員預計美聯儲9月加息的概率不足10%,12月加息的概率低於50%。
第二,特朗普政府政策前景不明,導致“再通脹交易”降溫,也令美元失去重要動力。2016年底美國大選結束後,由於市場憧憬特朗普承諾的減稅以及加大基礎設施支出等措施將刺激經濟走強,美元指數大幅攀升至2003年以來的高點。但今年初特朗普正式上任後,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他的競選承諾可能難以兌現,市場預期逐漸迴歸理性,美元指數開始回調。本週,由於兩名共和黨參議員“倒戈”,特朗普推出的希望取代“奧巴馬醫改”的新醫保法案未能通過參議院表決,這令包括稅改在內的特朗普其他政策議程前景進一步蒙上陰影。新政頻頻遭遇挑戰,稅改及刺激經濟政策的延遲推出導致美債收益率下行,給非美貨幣帶來支撐。
第三,繼美聯儲之後,其他多個主要央行競相釋放收緊貨幣政策的信號,各國央行協調轉向鷹派動搖了美元上漲基礎。上週,加拿大央行宣佈了七年來的首次加息,此前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已多次釋放削減量化寬鬆措施(QE)的信號,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央行也都表達了加息意向,日本央行也暗示不會進一步加碼寬鬆規模。
短期來看,上述導致美元疲軟的因素恐難有實質性改善。一方面,美國通脹未顯現企穩反彈的跡象,而隨着國會休會期臨近,特朗普政策也難有突破性進展,因此美元幾乎無法從美聯儲和特朗普政策方面獲得支撐。另一方面,歐元區和新興市場經濟改善,吸引資金持續流入,加之其他主要央行陸續轉向鷹派,非美貨幣料將延續升勢。
短期內預計美元將維持弱勢,但中期來看,不排除美元重回升勢的可能性。如果特朗普刺激政策加速推進,或者美聯儲實際加息頻率超出市場預期,都將對美元構成正面推動作用,美元仍可能在下半年實現反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