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外匯外匯資訊央行動態中國人民銀行

通縮之憂尚不足慮 專家建言適度降準

 

  連續34個月呈負增長的PPI引發了市場對中國經濟“通縮”的擔憂。但機構和學者普遍認爲,中國經濟表現出來的通縮並不是衰退式通縮,而是因原油價格等大宗商品價格下降帶來的輸入性通縮,這種通縮不足憂慮,這也打開了央行的降準空間。

  輸入性通縮不足慮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宋國青昨日表示,我國目前的通縮主要是由於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所引發的輸入性通縮,這種輸入性通縮對中國經濟是“天上掉餡餅”,按照我國每年進口石油3億多噸來計算,一年可以節省一千億美元,外加鐵礦石等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我國一年進口大宗商品可以節省1萬億人民幣,這就意味着哪怕GDP下降至6.5%,國民收入也比以前高。“如果這種輸入性通縮也是通縮的話,可以來得更猛烈些。”

  宋國青同時表示,我國PPI負增長的程度可能不如統計數據表現的那樣糟糕,由於加工業等環節當中存在對原材料的重複計算問題,統計數據表現出來的PPI比實際情況要看上去惡化一些。“比如鐵礦石價格跌了照算1塊,煉成生鐵了再算1塊,煉成鋼鐵再算1塊,一直在重複算,其實應該算附加價格是不是有通貨緊縮。”

  社科院貨幣理論與貨幣政策研究室主任彭興韻則認爲,中國現在的物價下跌既不是“費雪緊縮”,也不是歐洲和日本的衰退式緊縮,而是“結構調整型緊縮”,是原油、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的全球性因素的結果,也是國內投資需求趨弱,去庫化、貨幣供給與信貸趨緩和貨幣流動性急劇下降的結果,在相當程度上有其積極的一面,但也要防止“準通縮”轉化爲信貸緊縮與通縮並存、增長率下滑與就業下滑並存的不利宏觀局面。

  降準空間打開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昨日表示,目前PPI已連續34個月爲負增長,存款準備金率卻依然在20%的歷史次高位,在亞洲金融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的階段,PPI出現大幅度負值的時候,存款準備金率下調是十分迅速,在亞洲金融危機時,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最低爲6%,國際金融危機時最低爲15.5%(大型銀行)。“爲應對已經出現的工業領域持續通縮,存款準備金率適度下調是有必要的。”

  匯豐經濟研究亞太區兼聯席主席、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屈宏斌指出,中國最大的新風險是通縮的風險顯現,需要政府通過貨幣政策寬鬆加碼、更積極的財政政策及投融資提供改革措施加速來控制,預計年內將有2次幅度爲25個基點的對稱性降息,以及至少3次幅度爲50個基點的降準。

  彭興韻建議,央行在繼續採取創新性的政策工具調節流動性、實施定向操作過程中,謹慎有序地啓動存款準備金正常化程序是必要的,公開市場操作當購買更多期限較短國債和金融機構債券現券,改善被扭曲的市場收益率曲線,有力度的積極財政政策,迫切需要貨幣政策的緊密配合。

  但宋國青表示,國家經濟的長期增長還是要看潛在的生產能力,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對經濟的影響更顯著,而早降息還是晚降息,降息還是不降息,並不需要太關注,只要不發生長達好幾年的嚴重通貨緊縮,就沒有必要擔憂通縮影響。

分享
QQ MSN Mail Kaixin Favorite Mail Kaixin
  注:本信息僅代表專家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據此投資風險自負。

(中國金融信息網 2015-01-15)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