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陸磊撰文稱,預計2015年經濟增長率中樞爲7.1%,中期存在通縮風險,貨幣當局應堅持總量穩定、結構優化的政策取向。
陸磊在21世紀經濟報道撰文稱,總需求不旺導致2015年經濟運行呈現穩定的較低水平均衡,經濟增長率中樞爲7.1%,波動幅度爲正負0.1個百分點。
文章還提到了通縮風險的現實存在性∶中期壓力是通縮風險和通縮預期,但不存在短期通縮現實性(物價負增長),2015年CPI預期中樞爲1.8%,波動幅度爲正負0.1個百分點。
中國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經濟增長放緩,通縮壓力加大。2014年全年經濟增速放緩至7.4%,爲25年來最低水平,標誌着中國經濟高增長時期告一段落。
同時,1月份CPI同比上升0.8%,爲2009年以來的最低升幅;1月份生產者價格(PPI)同比下降4.3%,連續近3年處於通縮區域。
文章還指出製造業競爭力不足導致的持續性超額潛在供給在長期不可逆轉,去產能化是新常態的表現形式之一。即使存在短期景氣波動,但長期經濟增長點仍處在缺失狀態。
陸磊指出,與經濟邁向新常態相適應,流動性壓力是短期、中期和長期的主要矛盾。其建議,短期,針對流動性風險這一主要矛盾,實施流動性管理的逆週期調控;中期,財政預算體制改革必須與金融改革同步推進纔可能改善社會融資結構和效率;長期,要素稟賦演變決定了“放權、讓利、搞活”是由微觀市場主體自發尋求經濟增長點的制度基礎。
陸磊表示,貨幣當局應堅持總量穩定、結構優化的政策取向,保持定力、主動作爲,爲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營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通過資產結構的調整做到鬆緊適度,滿足國內流動性的基本需求;通過積極與市場進行溝通,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可信性,使市場正確理解政策意圖,有效管理市場預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