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近日刊文稱,中國經濟陷入一個通縮“螺旋”的風險正在日益增長,這加重了有關全球經濟的擔憂情緒,同時也給中國人民銀行帶來了更大壓力,將迫使其採取信貸擴張措施。
中國國家統計局週二公佈數據稱,1月份中國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同比下降4.3%,創下自2009年底以來的最大降幅。在過去近三年時間裏,中國的生產者物價指數一直都呈現出下降走勢。今年1月份中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與去年同期相比僅增長0.8%,創下五年以來的最低增速。由於某些主要經濟體的需求疲弱,再加上原油價格信貸的影響,許多國家都正面臨着通縮壓力。在歐洲,去年12月份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同比下滑0.1%;而與此同時,日本也仍舊面臨着難以擺脫十多年以來物價下跌局面的困境。
外媒稱,隨着經濟增長速度的放緩,而且許多行業正面臨着產能過剩的問題,這使得中國也正在給全球經濟帶來更大的通縮壓力,這是因爲中國的製造品出口量十分龐大。“從中國出口的貨物價格正在變得越來越低,從而對全球通脹造成了涓滴效應。”法國興業銀行的經濟學家Wei Yao說道。
在經濟增長減速和物價下跌的形勢下,一些中國投資者以及其他投資者正在將資金轉向海外市場以尋求獲得更好的投資回報。經濟學家指出,這種形勢增強了市場有關中國人民銀行將在未來幾個月時間裏再度降息一次或多次的預期,預計總降息幅度最高爲0.5個百分點。另外,預計中國人民銀行還將進一步調低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
但經濟學家指出,這種戰略會給中國人民銀行帶來風險。物價下跌經常都會導致消費者不願花錢,並導致企業不願進行投資活動,原因是其會等待價格進一步下降。另外,通過還會推升債務償還的實際成本,而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過後,中國的企業已經借入了大量債務,因此中國人民銀行正迫切地想要避免這種情況發生。
但與此同時,激進的貨幣寬鬆措施則會導致通貨再膨脹的出現,從而有可能會加重產能過剩的問題,阻礙中國當局對經濟結構進行調整的努力。目前,中國政府正致力於將經濟中心從投資轉向消費。而且,寬鬆措施還可能會帶來更多的壞賬,而政府則正在嘗試減輕債務負擔。根據全球性信用評級服務機構惠譽評級作出的估測,截至2014年底爲止中國經濟中的債務總量在GDP總額中所佔比例已經上升至242%,相比之下上年同期爲217%。
巴克萊銀行的經濟學家稱,最近幾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曾允許經通脹調整後的利率上升,原因是試圖遏止某些工業項目中的過剩投資和閒置生產力。但是,經濟減速則正在迫使央行開始降息。
“政府官員需要在進一步放寬政策與引發資產泡沫的風險和推遲必需的結構性調整之間做出平衡。”巴克萊銀行經濟學家在一份客戶報告中寫道。
巴克萊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常健此前稱,繼全球多家央行實施寬鬆政策後,中國央行也宣佈下調存款準備金率(RRR)0.5個百分點至19.5%,自2月5日起生效。儘管考慮到季節性流動性緊縮因素,我們預計央行更有可能在一季度春節(2月19日)前實施降準,但是今日宣佈的結果比我們預期稍有提前。衆所周知,央行2014年在通過降準措施注入永久流動性方面態度謹慎,因爲他們不想支持推遲結構性調整、加劇槓桿化和債務水平並滋長資產價格泡沫(房地產和股市)的“舊經濟”發展模式。然而,我們注意到近幾周來,經濟數據和流動性狀況均表明迫使央行進一步實施有效寬鬆措施的壓力正在加大。全球和區域中央銀行的貨幣寬鬆政策也給中國央行帶來了更大的寬鬆壓力。
最近幾個星期以來,從丹麥到印度等多個國家的央行都已經採取了降息措施,這些措施起到了壓低貨幣價值的作用,從而令其進口產品變得更加昂貴,併爲出口商提供了幫助。但是,這種措施還帶來了引發貨幣戰爭的風險,原因是降息的國家尋求獲得相對於鄰國的優勢。中國可能會允許人民幣兌美元貶值,而與此同時,人民幣貶值可能會損害投資者信心,破壞中國爲了讓人民幣成爲一種國際性貨幣而付出的努力,並可能導致資本外流進一步加大。
“很明顯,政策制定者需要採取更多措施,尤其是當他們看到整體國際環境正在迅速發生變化的時候。”匯豐銀行經濟學家馬小平說道。“我們將會看到人民幣小幅貶值,這將對出口商造成壓力,但(中國人民銀行)別無選擇,未來將需採取降息措施。”
巴克萊經濟學家常健稱,我們注意到,觀察以下幾組經濟指標可以幫助預測央行下一步舉動:
·人民幣匯率走勢和央行公開市場操作(表明流動性狀況);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漲幅與生產者價格指數(PPI)跌幅,以及狹義貨幣和廣義貨幣供應量的增長(表明反通貨膨脹/通貨緊縮風險);
·工業利潤增長、財政收入增長以及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表明經濟增長勢頭及企業運營和財政健康狀況);以及股市動向和監管形勢(表明資產泡沫風險)。
所有上述指標的表現均指向迫切的貨幣寬鬆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