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近日在央行旗下雜誌《中國金融》撰文指出,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使用本幣開展投融資具有許多優勢。通過使用本幣開展投融資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已有不少可以借鑑的經驗,中國也進行了一些有益嘗試。
周小川在《共商共建“一帶一路”投融資合作體》的文章中指出,優惠貸款等方式對“一帶一路”建設而言不可持續。他表示,長期以來,對於發展中國家的投融資合作強調減讓式資金支持,包括優惠貸款等,不可避免需要財政補貼和政府支持,但受制於一國財力資源和相關法律約束,這種資金支持方式的期限和規模有限。此外,還可能引發道德風險和造成市場扭曲等。
周小川表示,“一帶一路”建設涉及大量資金,單靠政府或單個國家都難以負擔,需要動員市場力量和國際社會的支持。“搞好‘一帶一路’資金融通,需要積極推動構建並不斷完善以市場化、可持續性、互利共贏爲特徵的投融資體系。”
周小川認爲,要建立這種新型的投融資體系,需要運用開發性金融業務,積極發揮本幣在“一帶一路”中的作用,以及推進金融機構和金融服務的網絡化佈局。
周小川表示,中國的開發性金融介於減讓式和商業性資金支持之間,但更偏商業性一些。近年來,在沒有財政補貼的情況下,中國開發性金融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實現了一定的回報和財務的可持續性。
“‘一帶一路’建設具有項目回收週期較長、資金需求規模巨大等特點,具有市場化運作、財務可持續和注重長期投資等優勢的開發性金融可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周小川在文章寫道。
周小川表示,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使用本幣開展投融資具有許多優勢。首先,使用本幣有利於動員當地儲蓄和全球資金,撬動更多的當地儲蓄和國際資本,形成正反饋;其次,使用本幣有利於降低換匯成本,隨着資金接受國本幣收入越來越多,未來也可直接使用資金提供國的本幣償還融資債務;此外,使用本幣有利於維護金融穩定,提升本幣吸引力,發展本幣計價的資本市場,並逐漸減少對美元等主要貨幣的依賴,降低因匯率波動而引發的風險。
文章稱,2008年以來,中國先後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本幣互換協議,其中包括22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23個國家實現了貨幣的直接交易,其中包括8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國在23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當地的人民幣清算安排,指定了當地的人民幣清算行,其中7個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此外,中國大力發展的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中,參與者有不少是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金融機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