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辦公室7月23日舉行新聞發佈會,國家外匯管理局新聞發言人王春英介紹2015年上半年外匯收支數據有關情況。王春英表示,上半年並未出現持續大規模的資本外流,而且二季度資金流出壓力比一季度有所減弱並趨於均衡。外匯儲備餘額、銀行結售匯、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及零售市場外匯供求數據表明,二季度資金流出的壓力減小,外匯收支更爲均衡。
據王春英介紹,目前反映資本流動的數據有很多層面,包括國際收支數據、結售匯數據、涉外收付款數據,也包括外匯儲備以及國際投資頭寸表等數據,各數據反映的側面不同,有時還呈現順差、逆差的不同方向。
王春英表示, 涉外收付款統計的是企業和個人通過銀行進行跨境資金收付的情況,不包括銀行自身的跨境資金流動。在目前沒有完全放開境外存放的情況下,涉外收付款數據反映了資金跨境流動基本面的情況。
結售匯是人民幣與外幣間兌換的情況,既包括企業個人,也包括銀行自身及其他各類金融機構,是一個全口徑反映人民幣和外幣兌換的數據。結售匯、涉外收付款以及外匯存貸款數據結合起來看,能夠了解客戶的外匯收入究竟是兌換成人民幣還是變成外匯存款;也能夠了解客戶對外付款是用人民幣購買外匯還是借銀行的外匯貸款,或者使用自身外匯存款來對外支付。
結售匯差額和外匯儲備變化的聯繫比較緊密。外匯儲備餘額的變化除了受結售匯差額影響外,還包括銀行外匯頭寸的變化、儲備收益以及儲備所投資的資產價格和匯率變化等等。
比如,銀行結售匯順差時,如果銀行願意藉此多持有外匯頭寸,則外匯儲備不會因此增加。相反,結售匯逆差時,如果銀行願意降低自身的外匯頭寸,就相當於直接向客戶提供了外匯來源,儲備就不因此下降。
另外,外匯局還發布國際收支平衡表和國際投資頭寸表,這兩張表加在一起,能最全面地反映我國涉外經濟狀況,既包括經常項目的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初次收入和二次收入,還包括資本和金融項下的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其他投資、金融衍生工具等項目。
王春英表示,從目前掌握的數據看,上半年並未出現持續大規模的資本外流,而且二季度資金流出壓力比一季度有所減弱並趨於均衡。從外匯儲備餘額變化看,一季度外匯儲備下降1130億美元,二季度下降362億美元,降幅明顯收窄。從銀行結售匯看,一季度銀行結售匯逆差914億美元,二季度逆差大幅縮小到139億美元。從銀行代客涉外收付款看,一季度順差312億美元,二季度順差132億美元,順差雖然收窄但銀行代客項下涉外收支仍呈現淨流入。從零售市場外匯供求看,一季度逆差1200億美元,二季度逆差大幅下降到326億美元。這些數據都表明,二季度資金流出的壓力減小,外匯收支更爲均衡。
爲什麼會出現涉外收付款順差但外匯儲備餘額下降的情況呢?王春英解釋稱,首先,涉外收付款數據反映的是非銀行部門本外幣跨境收入和支出情況。其中,上半年本幣跨境收支爲順差、外幣跨境收支爲逆差。而且,外幣跨境收支只有發生結售匯纔會引起外匯儲備的變化,如果企業收入了外匯不賣而變成外匯存款持有,外匯儲備就不會因此增加;如果企業購買了外匯以後不對外支付,而是存到銀行,儲備也會下降,這也是“藏匯於民”的一種表現,上半年企業外匯存款餘額上升384億美元。
其次,儲備餘額變化還與資產價格和匯率變化有關,即賬面價值變化。例如,上半年歐元對美元總體貶值,儲備中的歐元資產在價格不變的情況下折算爲美元顯示的儲備資產就會下降。也就是說,即便涉外收付款和結售匯都呈現順差,也可能出現外匯儲備餘額下降的情況。另外,儲備資產餘額變化中還包括了儲備經營收益,這通常是儲備增加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