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企業的需求在變化,其中信用支持、海外融資、風險管理三大需求愈發強烈。一方面,保險機構繼續通過貿易險、項目險、投資險等產品爲走出去企業降低收匯風險,同時創新融資類擔保,爲商業銀行與企業之間的融資搭橋;另一方面,銀保雙方可藉助各自優勢,加大國別市場開發力度,從跟着企業“走出去”到領着企業“走出去”
日前,中國工商銀行與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簽署了“一帶一路”專項合作協議,推出了大宗商品結構化融資、次主權擔保項目融資、當地幣出口信貸等10項銀保創新金融服務。
作爲我國唯一的政策性保險機構,中國信保是提供出口信用保險的主渠道,已與多家商業銀行達成合作關係。在服務“一帶一路”過程中,商業銀行爲何選擇與中國信保“牽手”?這種合作將對企業走出去產生何種影響?
海外金融服務新需求產生
對於中資企業來說,“一帶一路”建設正在改變着“走出去”的內涵。
“早些年主要是出口貿易,現在發展到工程承包、對外直接投資、國際併購整合等相對複雜的形式。”某中資化工企業負責人對《經濟日報》記者表示。
變化了的經營模式催生着新的海外金融服務需求。多家商業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走出去”企業的需求在變化,其中,信用支持、海外融資、風險管理三大金融需求愈發強烈。從實踐看,風險管理的核心是降低收匯風險,信用支持則是爲了更便捷地獲得海外融資,在企業走出去的不同階段,海外融資需求又細化爲短期的貿易融資、中長期的項目融資、各種組合型或結構性的融資方案。相應地,金融機構必須在產品、服務、機制上進行創新。
從風險管理角度看,收匯風險是企業走出去的“攔路虎”。中國信保董事長王毅介紹說,從一般貿易出口看,海外買方的個體經營狀況、信用狀況,他國的貨幣政策環境、法規調整、經濟週期波動等諸多因素都會影響中資企業的收匯安全。
此外,從中長期海外項目看,普遍存在金額大、資金回收週期長、融資結構複雜,突發的海外政治風險,將對“走出去”企業提出挑戰。
目前,彌補企業收匯損失的主要金融產品,是由中國信保提供的出口信用保險,包含短期和中長期險種。
保險爲融資“搭臺”
正因爲走出去企業面臨各種風險,出於風控和信貸質量考量,商業銀行爲其融資也會相對謹慎。此時,保險機構的“搭臺”作用則愈發重要。
“作爲走出國門不久的中資企業,我們的資信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境外交易對手、銀行的認可,從當地的金融機構獲得融資比較困難。”河北省某機電設備生產商對《經濟日報》記者表示,大型企業的海外子公司可依託境內集團母公司,以內保外貸的形式在海外獲得融資,但中小型企業往往缺乏這一優勢。
針對中小企業的新需求,保險、銀行聯手推出融資擔保業務,由保險機構搭建融資平臺,爲企業的海外訂單、海外投資項目承保,給銀行開出保證合同或保函;銀行則爲企業提供貿易融資,滿足企業的貸款需求。
“這相當於企業將保險的賠款權益轉讓給銀行,一旦無法償還貸款,由保險機構履行償債義務。”某國有商業銀行國際業務部人士說,在信用保險貿易融資業務模式中,實際的融資基礎是企業應收賬款權益,這有助於中小企業緩解抵押、擔保能力不足問題。
銀保合力拓市場
值得關注的是,銀保合作的可能性不止於融資安排。從近日工行與中國信保的合作模式看,開發國別市場,前瞻性地爲國內企業推薦項目,提供投融資、風險管理等一攬子金融服務將成爲銀保合作下一步的重點。
開發國別市場的目的是變“被動跟隨”爲“主動引領”,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和精準度。
業內人士介紹,此前在“跟隨”模式下,企業是先拿到海外項目,再去找銀行融資、找信保投保,這樣可能導致項目投融資缺乏前期規劃,在融資條件、擔保結構、風險管理設計上存在不足,無法滿足銀行融資和信保承保的要求,需要返回來重新理順融資和保險的問題。
“工行和中國信保開發國別市場,希望共同從境外資源入手,推薦中國企業參與境外投資或工程承包。”工行專項融資部總經理閆峻說,也希望藉此改變中資企業開拓海外市場時依賴當地代理人的局面。
銀保開拓市場的合力欲達到最大化,重要的保障是發揮協同優勢,整合雙方的信息、客戶資源。
“今後工行將與中國信保建立信息共享、風險評估、貸後保後管理的協調機制。”工行董事長姜建清表示,未來10年,預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總投資將達到1.6萬億美元,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市場空間廣闊,銀保進一步深入合作的基礎深厚。(摘自《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