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球銀行業的發展趨勢看,信息技術已全面融入到現代商業銀行的各項經營管理活動之中,成爲決定商業銀行客戶服務以及經營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目前,工商銀行的“IT大腦”——大型數據中心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其業務處理能力在全球同業中首屈一指,管理和維護着約6億個賬戶的數據,日均業務處理量1.7億筆,峯值業務量超過2.1億筆,現每秒鐘同時處理5000多筆業務。
十年磨一劍
中國大型商業銀行的信息化建設走過了一條不平凡的道路。以工商銀行爲例,1984年成立之初時該行99%的業務操作還是靠算盤當家,全行僅有小型計算機7臺,微機幾十臺。就是在這樣的起點上,工行幾代人不懈接力,從營業網點電子化操作入手,從單兵作戰的微機發展到了以中小型機爲主的局域網——又通過大機延伸,形成了以各省各分行爲單位的分中心——2002年完成了省級中心向南、北兩個數據中心的集中——2004年成功實施兩大數據中心的整合,成爲國內首家實現數據大集中的銀行。所謂大集中,就是將銀行各級各類機構的各種數據都集中在一套系統中集中處理,這使得工商銀行的上萬個機構從彼此隔絕的信息孤島整合成了一個統一高效的電子化網絡,爲全面應用信息化手段改造銀行業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目前,工商銀行的“IT大腦”——大型數據中心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其業務處理能力在全球同業中首屈一指,管理和維護着約6億個賬戶的數據,日均業務處理量1.7億筆,峯值業務量超過2.1億筆,現每秒鐘同時處理5000多筆業務。同時,該行的業務營運能力也是同業中的翹楚。遍佈全球的1.6萬多家營業機構、5.9萬臺自動櫃員機、3.9萬臺自助終端、80多萬臺POS,以及強大的電子銀行系統,可爲全球客戶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金融服務。現在工行每年的人民幣結算量達1350億元,每年電子銀行的交易額接近300萬億元,每年自動櫃員機的交易金額爲4.8萬億元。在業務量迅速攀升的情況下,工商銀行信息系統的整體可用率始終保持在99.98%以上的水平,無論是處理能力還是系統穩定性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如果將銀行大型數據中心比作信息高速公路,那麼應用系統則好比是一套高性能的管理調度體系。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第一代業務應用系統誕生以來,工商銀行始終堅持自主研發的原則,先後推出了四代核心業務應用系統,其中,第一代系統是工商銀行電子化從無到有、業務處理從手工到自動化的標誌性產品,爲工行信息化建設奠定了業務和技術基礎;第二代系統是工行向商業銀行轉變進程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產物,是工行第一個自主研發的、全行統一的大型核心銀行應用系統,依託該系統實現了全行數據大集中;第三代系統形成了集業務操作、經營管理、分析決策於一體的全功能銀行系統,包含7大功能版塊、19個子系統、202個應用系統、近5萬張數據庫表和超過15萬個程序,在客戶服務、電子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決策支持等方面的系統建設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爲工行順利實現股改、建設現代金融企業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在此基礎上,工商銀行又於2008年啓動第四代IT系統建設並於2011年底基本完成,全面實現了“客戶視圖統一、覈算相對獨立、產品靈活配置、境外應用一體、管理信息集中、全面風險管理”的系統建設目標,進一步鞏固了在國內同業中的信息科技絕對領先優勢,併成功跨入全球最優秀IT銀行的行列。
應該說,中國大型銀行在信息化建設上取得的輝煌成就來之不易。首先這需要銀行對信息化建設的前瞻性認識和合理的“頂層設計”。工商銀行信息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其對銀行特性與信息技術發展的透徹瞭解和準確把握。再者,信息化建設需要大規模地持之以恆地資金投入,近年來工行IT年均投入超過50億元。更爲重要的是,科技優勢是買不來的,要形成“學不走、複製不了”的科技競爭力,必須擁有一支自己的科技隊伍。截至目前,工商銀行已經建成了一支規模達1.3萬人的科技專業人才隊伍,是目前各商業銀行中規模最大,集約化、專業化水平最高的科技隊伍。工商銀行還擁有國內規模最大的軟件研發中心,全行軟件開發人員達到了5000人。通過持續的科技創新和業務創新,工商銀行每年有近千個應用創新項目投入使用,在客戶服務、金融市場、銀行卡、電子銀行等領域推出了一大批基礎服務平臺和創新拳頭產品,爲全行提升服務水平、加快經營改革、推進國際化進程、強化風險管理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在實現集中管理、便捷服務的同時,工商銀行高度重視信息科技系統的安全建設。工行始終堅持“安全生產第一”的指導思想,不斷提升安全生產運行和信息科技風險防範能力,持續發揮出全行集中生產運行的優勢,真正實現生產運行的一體化。同時,工商銀行加大對生產環境的基礎設施建設,於2005年建成了國內銀行業中規模最大的千公里級災難備份系統;2011年建設了數據中心(上海)新園區,在國內率先實現了系統不停機的園區級切換和業務接管;針對所有應用系統實施分等級的災備保護措施,確保所有應用系統都具有災備恢復能力;2012年全面完成各以一級分行災備機房建設工作,進一步提高全行上下突發事件應急響應和處理能力,確保分行轄內生產系統的連續性運行。
信息科技變革鑄就核心競爭力
如今,每一位客戶都可以輕鬆享受到銀行先進的信息技術所帶來的便利:大型集團企業可將本企業遍佈在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成百上千個賬戶中的資金瞬間歸集在總部指定的一個賬戶裏;只要上網操作,就可以隨時完成貸款申請、提款和還款;一筆匯款瞬間即可劃轉至遠在千里之外的銀行賬戶上;通過一部電話就可以隨時隨地下單買賣黃金;足不出戶就可以完成水、電、煤氣和手機費的繳納;手持一張信用卡便可輕鬆暢行全球;發一條短信就可以得到金融問題的專業解答;用一部手機即可完成電子快速支付……
這些變化所折射出的,正是十多年的信息科技建設給銀行核心競爭力帶來的巨大提升。以工商銀行爲例,依託不斷提升的信息科技實力,工行徹底擺脫了過去一把算盤一支筆的手工模式,解脫了勞動密集型的束縛,開始踏上技術驅動、技術主導的金融創新之路。在這一過程中,工行堅持以客戶需求爲導向,積極推進服務優化進程和產品創新能力提升,持續加強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將信息科技優勢迅速轉化成服務供給能力、產品創新能力和客戶服務水平的全方位提升。同時,依託強大的信息系統平臺,工商銀行還不斷優化管理模式,實現了向現代商業銀行管理體制的變革。
首先,先進的系統和強大的研發能力使得貼近客戶需求的金融產品創新成爲可能。工商銀行多次榮獲英國《銀行家》科技獎,《亞洲銀行家》中國最佳數據中心,多次被中國《銀行家》評選爲“中國最佳IT銀行”,多次入選中國企業信息化500強,並排名第一;2000年以來,工商銀行先後有170項科技成果獲得人民銀行科技發展獎,其中,數據集中工程榮獲首個特等獎,一等獎12個,二等獎66個。同時,工行僅2011年就新獲國家各項專利48項,目前擁有的國家專利數累計已達178項,在我國銀行業全部專利數量中的佔比超過60%,處於絕對領先地位,2010年工行榮獲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頒發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金獎(中國)”,成爲國內首家獲得該獎項的金融機構。更重要的是,這些自主創新成果迅速轉化應用到服務領域,對提升工行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也爲工行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以對企業的金融服務爲例,該行創新推出的銀企互聯服務將網上銀行系統與企業財務軟件系統等有機互聯,深度整合銀企雙方的系統資源,帶給企業安全、實時和個性化的網上銀行服務,改變了過去企業財務人員來回奔波於企業和銀行之間的狀況。通過這項創新產品,工行可以爲客戶提供賬戶管理、付款業務、收款業務、資金管理、投資理財、電子票據、電子商務、供應鏈金融和國際結算等9大類產品、209個功能。而企業將財務系統與工行銀企互聯平臺對接後,還可以通過自身財務系統輕鬆實現賬戶管理、資金歸集下撥、綜合收付款和多項特色服務,有效降低了企業的財務管理成本,提升了管理水平。截至2011年末,工商銀行產品總數已達到3243個,推出了一批緊密契合客戶金融服務需求的新產品,構建了跨資本市場、貨幣市場、保險市場的全領域產品體系,成爲中國金融市場上產品最豐富、門類最齊全、服務供給能力最強的金融機構。同時,該行目前正在立項開發的業務與產品創新項目有1354個,始終保持着向社會持續投放高質量創新金融產品的強勁勢頭。
在大幅提升服務水平的同時,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對於商業銀行降低管理和營運成本的效用也逐漸顯現,並對銀行經營轉型發揮出重要的推動作用。例如,隨着客戶規模和服務能力迅速發展,網上銀行等電子銀行渠道的興起也對工商銀行發展方式的轉變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電子銀行已經成爲工商銀行交易和服務的主渠道,在提升銀行服務客戶能力和水平的同時,也引領着銀行服務進入電子金融、綠色金融的發展階段。同時,電子銀行業務的快速發展還緩解了銀行業務量快速增長與物理網點資源相對有限之間的矛盾,促進了業務的發展和效益的提升。如今,每天通過工商銀行電子銀行辦理的業務量已經超過了全行全部營業網點辦理的業務規模,10筆業務中就有7筆是通過電子渠道辦理的,在服務客戶辦理業務方面相當於在電子渠道上再造了一個同等規模的銀行。若以每筆電子銀行與櫃面業務成本的差額計算,僅2011年工行電子銀行就節約經營成本約300億元。
科技實力的提升還大大拓展了工商銀行的服務和管理半徑,實現了從本土發展到全球拓展、從分散式經營到境內外互動互聯發展的飛躍。爲了更好地服務中資企業“走出去”,工行積極推進國際化發展與全球產品線建設。爲此,工行啓動了自主研發的FOVA科技系統建設,目前FOVA系統已在工行全部35個境外國家和地區機構成功投產,推出境外網上銀行、單證中心、信貸管理、信用卡、外匯買賣、賬戶貴金屬等一大批適應境外客戶需要的產品和有競爭力的增值服務,推進了客戶服務、操作風險管理、審計處理等系統向境外延伸,爲全球客戶提供“同一個ICBC”的服務體驗。
信息技術變革促進銀行業務流程再造
信息技術變革在顯著改善商業銀行服務面貌的同時,也對銀行自身的經營管理模式產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業務自動化和管理信息化在銀行的組織結構、業務管理、流程設計、激勵機制等諸多領域的深入運用,推動了銀行“流程再造”的實現。
首先,信息技術的深度應用使銀行業務的集中處理成爲可能,大大提高了網點的業務處理效率。如今,工商銀行在接受客戶的業務申請以後,很多業務是在中後臺集中處理的。比如說過去工行櫃面業務的授權管理職能是分散在各個網點的,不僅效率低,而且授權的質量也不容易把控。對授權實現集中處理後,可以通過遠程授權的方式進行管理,客戶在櫃檯等候時間短了,比過去分散授權的效率提高了5倍。截至2011年末,工行已全面完成了37大類、135個品種業務集中處理新流程的設計,其中33個業務大類在全行1.6萬家營業網點推廣,個人外匯匯款、借記卡批量髮卡、銀行卡申請等佔用櫃面資源較多、使用率高的非實時業務全面納入集中處理,對公非現金業務集中處理佔比提高到83%。業務集中處理後,對於不需要實時處理業務,櫃員可以只受理不處理,從而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櫃員,促進了網點從傳統的業務受理型向營銷服務型的轉變。又比如目前工商銀行正在大力推廣遠程集中的小微企業審批模式,由最優秀審批人員組成的專業團隊集中審批分散在各地的營銷團隊發來的貸款申請。由於有現代網絡技術和大型數據庫系統的支持,工行可以將現場調查的視頻、照片傳送到遠程的終端,可以把電子的書面報告直接發送給審查審批人員,甚至可以依靠視頻同基層信貸員或客戶面對面溝通,直接瞭解客戶信息。依託這樣一個系統,工行可以不增加中後臺人員投入就大大提高對小微企業貸款的審批效率,從而大大降低了小微企業的貸款成本。
再者,對於商業銀行來說,統計信息是介於前臺業務操作系統和後臺管理決策分析系統之間至關重要的環節,是決策層準確把握、科學決策的前提和基礎。2002年,工商銀行在同業中率先投產了綜合統計系統,在強化統計監測能力,全面提升統計自動化水平方面實現了歷史性跨越。依託信息技術,這一系統徹底顛覆了過去銀行“自下而上、逐筆覈對”從最基層的網點開始層層報送、層層彙總業務信息的方式,轉而由計算機從生產主機中直接下載基礎數據直接生成上至總行,下至每一個網點的報表。這一方面大大提高了銀行的管理效率,各類報表包括以往需要全行數萬員工連續加班幾天趕製的年度報表都可以實現“T+1”發佈,即每日早晨都可獲得前一天的統計結果。另一方面消除了報表生成過程中人工干預的可能性,確保了各類經營信息的準確傳遞。
又比如,工商銀行持續深化信息技術在內部財務管理、經營決策和績效考覈等領域的應用,大大優化了內部管理流程,節約了管理成本,提升了管理水平。2011年,工商銀行先後完成了績效考覈管理MOVA系統和全球信息資訊平臺等重大信息技術應用項目。目前MOVA系統已覆蓋了工行各個層級、各個專業部門的27萬用戶,定製考覈方案達9.7萬個,實現了機構、部門、產品、客戶、員工五個維度的考覈評價,推動了以價值爲導向的考覈目標。而工行全球信息資訊平臺自投產以來,已有37家境內外機構轉化信息應用成果1766例,使信息集成迅速轉變爲業務成果。
信息科技促進風險管理水平提高、成本節約
銀行是經營風險的企業,風險成本是銀行的最大成本,風險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銀行的競爭力和服務水平。爲此,工商銀行全面推進了信息科技在風險管理中的應用,通過一系列風險管理系統的研發,充分發揮了科技對信貸風險、財務風險、操作風險防控的支撐和保障,對資產質量的持續改善和各類風險成本的有效控制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工商銀行的信貸風險管理爲例,現在身在北京總行的信貸專家們可以通過計算機系統實時查看遠在海南三亞的分支機構發放的任意一筆貸款,對於貸款受理和審批中的每一個細節進行審查,並及時進行決策。他們所使用的這套2003年就正式投產的信貸管理系統,並且功能不斷擴展,將信貸業務的前期調查、複查複覈、審查審批、貸款發放、貸後管理、業務分析、檔案管理等環節設爲標準化程序,實現了信貸業務操作流程的全程電子化控制和全行集中統一管理。對於信貸政策和風險管理的各項要求則可以通過設定系統參數的方式進行硬控制,將信貸管理由事後管理爲主向事前預警、事中控制、事後監督的全過程管理轉變。比如,對於不符合環保要求的貸款,這套系統就會直接“拒絕”。目前工商銀行的貸款客戶中99.9%以上都已設置了是否符合環保要求的標識,從這個意義上講,工商銀行已經成爲一家“綠色信貸”銀行。更重要的是,這種轉變對工行不良貸款餘額和比例連續十二年實現“雙下降”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數據顯示,從2005年完成股份制改造至今年一季度,工行的不良貸款率從4.69%大幅下降至0.89%,而同期國際上可比大銀行平均的不良貸款率卻從1%左右顯著上升至約3.5%,這組數字折射出的正是信息科技水平對銀行競爭力的巨大影響力。
一流的銀行還需要一流的財務管理和財務風險防控。工商銀行自2005年起就推行了財務集中改革,依託先進IT系統建立起了總行和一級分行對所轄機構所有“報銷”事項的統一管理,實現了財務風險的“硬控制”。總行和一級分行可以通過計算機系統實時遠程監測各分支機構財務賬戶餘額與發生額變化情況、報賬業務數量、賬務處理情況、薪酬發放情況以及每筆業務處理情況等,從而更加有效地對全行實施財務事前、事中和事後的全過程控制。依託先進科技平臺的財務集中改革後,工商銀行在一級分行層面實現了覈算方式、對外資金支付、覈算流程、覈算制度的四個統一,財務覈算主體縮減了10倍,覈算精細化程度提高了7倍,覈算科目數量增加到以前的100倍,總行能夠實時監測到每個報賬單位每筆賬務與每筆財務資金的動態,可以對全行2892個財務資金支付賬戶餘額與流向進行實時有效的管理與控制,大大提升了財務管理的精細化水平、財務資源配置能力以及財務風險的防控能力。
在操作風險的管理上,工商銀行依託信息科技平臺完成了運營體系的改革,從根本上改變了沿襲20多年的業務複審模式,完成了向風險管理和質量控制的戰略轉型。新監督體系以數據分析爲基礎,以監督模型爲風險識別引擎,基於客戶交易習慣建立的智能化監督模型可自動識別可能存在風險的異常交易,徹底改變了傳統的“人海戰術”式的複審模式,使新監督體系具備了主動發現風險、識別風險的能力,顯著增強了風險識別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新監督體系遵循風險分級管理理念,根據風險管理對象的風險程度實施與之相匹配的監督,將監督資源集中在高風險環節,使資源佔用大幅降低、監督效率大幅提高。在新監督體系模式下,工商銀行日均手工監督工作量僅爲改革前的0.6%,每萬筆監督工作量發現的風險事件較改革前提高了587倍。
作爲科技密集型行業,銀行信息科技發展水平及其與銀行業務的融合程度已經成爲衡量和影響現代商業銀行客戶服務以及經營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也成爲了全球各大銀行打造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環節。隨着銀行信息科技建設的深入推進,金融科技創新將會在助推行業自身發展的同時,更加顯著地推動銀行對經濟社會和公衆生活服務能力的提升。未來,工商銀行的科技創新也必將以最大限度滿足客戶需求爲目標,不斷髮展、完善和提高,更好地發揮信息技術對建設國際一流商業銀行的引領和支撐作用。(摘自《中新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