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12年,世界經濟格局繼續分化演進,從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的大幅版塊震盪,逐步進入餘震之後的深度結構調整。縱覽全球主要經濟體,歐元區深陷債務危機,疲於修補一體化架構體系;美國經濟受再工業化與貨幣寬鬆措施刺激日漸回暖,卻又面臨財政懸崖困境;中國經濟歷經年初短暫調整再度企穩回升,仍在探索以穩增長、調結構和轉方式爲主線的可持續增長之路。上述變化錯綜複雜,但其大體脈絡走向,從一紙榜單或可看出端倪:2012年全球“公司市值十強”及“銀行業市值十強”兩張榜單,正體現了全球經濟版圖振盪整合的軌跡,經濟重構與力量分化的方向日益明顯。全球經濟金融重構圖景下,只有應時應勢而變,不斷創新發展模式,才能突破自身,獲得可持續增長的動力。
一、發展動力之源:變革
古人云:變則通,通則久。變革,即與時俱進。企業經營正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特別是近年來,在國際經濟、金融危機洶涌來襲、風雲變幻的大環境中,在企業經營的危難時期,企業進行改革的決心和步伐有多大,其抵禦危機和實現發展的可能性就有多大。那些不懼怕變革、挑戰自我、抓住危中之機的企業,才最終在經濟金融危機的驚濤駭浪中生存下來並實現了自我發展。企業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史,堅持變革,才能發展。
看世界,“全球十強”榜刻畫出全球經濟版圖重整的軌跡;觀金融,“銀行十強”榜呈現的是銀行業大浪淘沙始見金的圖景。
首先,從2012年的全球十強榜來看,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羣雄逐鹿”的時代或已結束,內生動力較強、運行彈性較好的經濟體重新佔據榜單。2012年以來,歐債危機不斷惡化,致使全球經濟增速持續放緩,新興市場亦出現經濟增長放緩、對外貿易萎縮、匯率波動和資本跨境流動加劇等情況,一些經濟運行彈性較弱的經濟體紛紛從榜單消失,“全球十強”榜重新呈現出區域集中的態勢。2012年的“全球十強”榜上有6家企業來自美國,3家來自中國,1家來自荷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全球經濟重構的大圖景下,隨着量化寬鬆與再工業化措施的推進,美國依靠着美元的避風港效應和不斷創新的高科技企業和資源性企業,力圖重新佔領全球經濟新版圖的制高點。而中國3家上榜企業排名均保持穩定或上升,反映了中國經濟增長紅利梯度釋放的潛力。
其次,2012年的銀行十強和全球十強榜反映了行業發展趨勢。一是科技創新在全球經濟增長影響因素中的地位不斷突出,近年“全球十強”榜中多次出現以“創新”著稱的美國高科技企業,2012年,蘋果公司更以5006億美元市值遠超傳統能源巨頭拔得頭籌,但值得注意的是,高科技公司市值變動頻仍,更易受到概念及預期變化影響。二是金融作爲現代經濟核心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彰顯:第一,伴隨着金融綜合化的不斷髮展,金融行業的資金融通功能大幅增強;第二,伴隨着金融全球化的不斷髮展,新興市場金融條件的大幅改善促進新興市場經濟的潛在增長水平不斷上升,進而導致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鮎魚效應持續增強。需要強調的是,雖然2008年爆發的次貸危機及其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減緩了全球金融行業的發展速度,但金融企業依舊在全球十強榜中佔據着重要地位。三是資源約束對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性進一步彰顯,能源供需矛盾的突出,尤其是去年霍爾木茲海峽的爭端,極大推動了能源價格震盪上漲,能源企業因此總體受益。四是服務與消費相關行業蓬勃發展,廣義來說,除超市零售業外,IT與金融服務業與居民消費息息相關,正與十八大所提出的關注民生、促進消費的主旨不謀而合,也解釋了近年來中國的IT與金融服務業至少有一家領軍企業上榜,且排序不斷上升的現實和趨勢。隨着現代化、城鎮化進程加速,加上尚未完全釋放的人口紅利助力,由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帶來的巨大消費市場的確潛力巨大。
其三,2012年的銀行十強榜亦反映了經濟格局變化後資本市場的信心所向。2012年的“銀行十強”榜呈現美、中兩國這全球兩大經濟體的銀行雙足鼎立之勢,美國、中國上榜的銀行各爲4家,歐洲、澳洲各有1家銀行上榜。其中,中國工商銀行(ICBC)的市值在上市之初僅名列全球銀行業第五位,但隨後不斷攀升,於2007年7月25日超越花旗銀行成爲全球市值最大銀行,並將“市值第一銀行”的位置保持至今。儘管唱空中國的噪音仍然不絕於耳,但資本市場對中國銀行業的持續看好卻恰恰印證了投資者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
二、保持常青之機:創新
最難戰勝的不是競爭對手,而是我們自己。在產業變革日新月異的時代,企業今天的成就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過去的幾年間,我們目睹了昔日輝煌一時的柯達破產關門、諾基亞身陷退市風波、日本電子大鱷連年鉅虧,它們或是在成績面前固步自封,或是害怕創新裹足不前,最終走入經營困境。在國際金融風暴中,也有多家百年老店轟然倒塌——英國的北巖銀行被迫收歸國有,美國的貝爾斯登、美林分別被摩根大通、美國銀行收購,雷曼兄弟破產,正是因其自身的風險管理水平未能與業務同步創新同步發展。在“全球十強”榜單中,我們看到蘋果、埃克森美孚、微軟等成功企業的持續成長與其堅持的“創新發展”之路密不可分。儘管創新是把“雙刃劍”,但實踐證明,企業越是貼近市場、主動革新,生存發展的機會越大,唯有創新,才能常青。
連續6年雄踞全球銀行市值榜首的中國工商銀行能崛起於世界銀行之林並不斷壯大,乃源於其持續不斷的綜合改革和創新發展。工商銀行多年來始終堅持科學發展的理念,以服務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爲己任,靈活務實地應對複雜的環境變化,經受住一系列困難和風險考驗,堅定不移地推進全行的經營轉型,實現了從大到強、從本土到全球、從國有獨資銀行到國際公衆持股公司的歷史性轉變,成爲一家市值、盈利、客戶存款、貸款、品牌價值等多項指標全球第一的銀行。它堅持科技創新和業務創新的深度融合,目前各類產品多達4000餘個,電子銀行業務佔比高達75%。
中國工商銀行的發展也是中國銀行業持續健康穩健發展的一個縮影。中國銀行業以其穩健的經營結構和較低的槓桿比例,不僅經受住了金融危機的考驗,而且保持了平穩增長的勢頭,在國際銀行同業中獨樹一幟,也爲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2008~2011年的四年間,中國銀行業總資產從63.15萬億元增至113.29萬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速達19.84%;四年間稅後利潤由5833.6億元增至12518.7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速28.65%。2012年以來,儘管面臨嚴峻的國際經濟形勢和金融市場動盪的不利因素,但截至11月底,中國銀行業總資產已達到127萬億,較上年同期增長18.3%,已超過2011年底的水平,爲我國經濟發展穩中有進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中國銀行業穩健發展的模式得到了世界的廣泛認可,其影響力也與日俱增。
中國銀行業這艘巨輪,正乘着黨的十八大號召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帶來的東風,向着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的深刻變化及金融體系內部變革所帶來的挑戰破浪前行。境內,隨着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隨着經濟結構轉型加快,國民收入穩步增加,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日趨完善新形勢的發展,必將打開更加廣闊的金融發展空間;境外,我國企業“走出去”外向發展的金融需求,人民幣跨境使用擴大以及歐美銀行業低迷所帶來的併購機會,亦將爲銀行業的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變革促進發展,創新成就輝煌。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企業和中資銀行應牢牢抓住中國經濟加快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戰略機遇,不斷加快自身轉型和改革創新步伐,乘風破浪,再創輝煌!(摘自《中國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