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8日 10:02 “今晚去看電影吧。”11月17日,與閨密相約行程後,成都市民李小姐習慣性的打開某團購APP,訂購電影票,並在隨後的支付環節中,選擇支付寶快捷支付,整個流程耗時不到1分鐘。如今,以支付寶爲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已幾乎完美的替代傳統銀行卡及網銀業務。 不過,第三方支付的曲線發展卻爲銀聯敲響了警鐘。近日,二者間的博弈再度升級,銀聯一紙《關於進一步明確違規整改相關要求的通知》(下簡稱“通知”),意圖規範銀行與第三方支付直連情況,要求將繞過銀聯的業務逐步遷移至銀聯平臺。相比以往,此次銀聯整頓的決心更加堅決。 新政:年底前全面切斷銀行直連 根據此次通知要求,37家成員機構須準確報備繞銀聯轉接交易遷移信息,並於11月13日16:00之前將繞銀聯轉接信息報備至祕書處,連接銀行信息細化至分支行,註明收單接口、日均交易量,將所有繞銀行轉接交易量平均至各階段遷移;同時補充報備存量商戶信息。 同時,通知明確提出各階段第三方支付繞銀聯業務的遷移進度指標,其中,11月30日至少要完成所有繞銀聯轉接交易量50%的遷移工作,12月10日不低於65%,12月17日不低於80%,12月24日不低於90%,,12月31日完成所有遷移工作。 通知還稱,逾期未報備或報備信息仍不完整、不真實、不規範的,視同違反承諾,祕書處將取消整改期,對所有違規行爲照常約束。 此次整頓第三方支付與銀行直連的行動,又一次將銀聯推向了風口浪尖。不少評論認爲,此次“整改通知”實則是阻礙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發展。更有甚者,指出這無疑是對支付寶這一最大的競爭對手正式宣戰。支付寶快捷支付,這一與銀行“直聯”的業務是否會就此“夭折”?也成爲很多移動支付用戶的擔憂。 矛頭:“套碼”觸動銀聯蛋糕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銀聯“舞劍”,實則並不涉及線上支付乃至支付寶,而主要意在“線下收單”的第三方支付平臺。 據瞭解,第三方支付目前的市場包括線上和線下兩部分,在線下收單交易市場,髮卡行、收單機構、銀行卡清算機構(銀聯現爲國內唯一一家)按照結算手續費分成比例,約定爲7:2:1。但由於線下第三方支付直連銀行從而繞過銀聯現象的普遍存在,也導致了銀聯分成利益的受損。據統計,目前在排名前二十的收單機構中,違規嚴重的收單機構約40%~50%的業務與銀行直連,而普通的收單機構亦有10%~20%業務系通過與銀行實現直連。“預計整個行業被侵蝕的金額約十幾億”,有專家預計。 不過,從現實情況來看,雖然銀聯叫停銀行與第三方支付直連態度明確,但對於此次整治行動,不少業內人士卻並不看好。 事實上,早在今年3月,央行就下發《中國人民銀行關於銀行卡預授權風險事件的通報》,要求從4月1日起,包括匯付天下、易寶支付、隨行付、富友、卡友、海科融通、盛付通、捷付睿通在內的8家機構全國範圍內暫停接入新商戶,開始對收單市場進行整改。 但行業亂象並沒能得到有效遏制。“停新”之後,收單市場反而越來越亂,一些沒有受“停新令”約束的公司違規行爲更加離譜。 記者也瞭解到,此次“整改通知”的發出並不是銀聯第一次試圖切斷銀行與第三方機構的直連。自2012年以來,銀聯曾多次發出類似通知與管理條例,但收效甚微。 有業內人士坦言道,一旦銀聯開始嚴查,第三方支付與銀行的直連在短期內肯定要“避風頭”,但長期看,要看銀聯對於《通知》的具體執行情況。 此外,爭議的焦點還在於,根據央行的新《收單業務管理辦法》第26條規定,“收單機構將交易信息直接發送髮卡銀行的,應當在髮卡銀行遵守與相關銀行卡清算機構的協議約定下,與其簽訂合作協議,明確交易信息和資金安全、持卡人和商戶權益保護等方面的權利、義務和違約責任。”這也被認爲,央行早就默許了直連。 ·記者觀察· 下一站:線上支付或成新戰局 儘管此次銀聯尚未直接對線上市場進行“清理”,但在分析人士看來,對於整個行業來說,比照央行的“路線表”,未來的監管之手或將從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線下拓展到線上。 不容忽視的是,就在此次銀聯“大動作”前不久,10月末,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放開銀行卡清算市場,符合條件的內外資企業,均可申請在我國境內設立銀行卡清算機構。這對作爲國內唯一的銀行卡清算組織的銀聯無疑將真正面臨着市場的考驗。 儘管銀聯方面曾迴應稱,將繼續深化市場化轉型,通過“二次創業”,積極迎接市場競爭。不過,此次“整改通知”如此迫切,也被解讀爲銀聯試圖重塑品牌形象和市場規則的重要舉措。 “支付寶可以成爲第二家的‘銀聯’。”越來越多的確信性猜測,對於銀聯而言,顯然如鯁在喉。不過,面對這些“金融業的新玩家”們,強勢遷移究竟能否抵擋新模式對用戶的吸引力?或仍舊是值得銀聯思考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