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與運營商的首次合作在昨天揭開了面紗。廣東聯通和騰訊昨日共同宣佈,將於8月8日推出名爲“微信沃卡”的SIM卡產品,合作內容包括羣組、流量、表情、支付和遊戲“四菜一湯”。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發佈會現場瞭解到,此次推出的微信沃卡主要面對兩類用戶,一類是入網66元及以上的套餐用戶,除了套餐內本身所含的語音流量短信等功能外,可以疊加微信沃卡的五大特權,另一種是入網36元的校園套餐,包含500M的微信流量和手機QQ等十餘款應用的流量。
業內人士認爲,此次微信與廣東聯通的合作,不僅讓微信的商業化道路更清晰,對於“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沒有優勢”的運營商來說,更是一次轉型嘗試。
微信商業化一直是騰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又一重要命題。此前3月份,在騰訊財報的分析師會議上,騰訊負責人透露了微信商業化的方向:先做遊戲平臺,O2O(OnlineToOffline,線上到線下)和LBS(LocationBasedService,基於位置的服務)。之後,在“2013年騰訊合作伙伴大會”上,騰訊表示微信5.0版本將正式推出“微信支付”功能,手機QQ也將逐步推出移動支付功能。至此,騰訊旗下產品微信支付、手機QQ支付與財付通真正融合在了一起。
艾媒諮詢CEO張毅對記者表示,在與廣東聯通合作之後,微信的商業化必然提速,而包括遊戲、音樂、視頻等在內的增值服務,都將成爲未來的業務路徑。但騰訊和廣東聯通方面均表示,此次合作暫時不涉及金錢利益方面。
廣東聯通副總經理楊成中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強調,關於如何分成和合作,聯通將會與騰訊在未來探討更多的模式。他表示,合作中,運營商提供高質量的通道,微信提供豐富的應用,如果沒有這些應用,流量的價值就會失色。如果沒有流量,應用也跑不起來。騰訊方面相關人士也告訴記者,微信和廣東聯通的沃卡合作不涉及任何盈利分成等商業模式,用戶支付的套餐費用歸聯通所有,微信不會參與任何分成。張毅認爲,在一定程度上,對於運營商來說,這次合作是一次“從傳統語音業務向流量業務轉型”的有益嘗試,而對於騰訊微信來說,則更像是一次“流量解放”的破冰儀式。
微信之父張小龍在現場強調,過去大家問他在與運營商合作上最多的問題就是流量問題。“很多用戶會擔心流量的問題,我們也覺得運營商給用戶提供更多流量的話,用戶就不需要擔心這個問題了。”張小龍說。
而馬化騰也在電話連線時表達了對雙方合作的看法:微信沃卡用戶可以省去微信流量使用上的後顧之憂,真正享受數字生活。“這是互聯網企業與運營商的一次完美結合。”
電信分析師付亮認爲,這一合作更像是爲微信尋找盈利模式鋪路,對於騰訊來說戰略意義遠勝過帶來的直接收益。
運營商OTT未來合作猜想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所祕書長姜奇平認爲,廣東聯通和騰訊就微信的基礎業務進行合作邁出了很好的一步,合作的意義不僅僅在業務本身的影響,將來有可能塑造新的產業鏈模式。
他表示,運營商與OTT(OverTheTop,互聯網語音、視頻等服務)的合作空間在新領域,比如說基礎數據服務。“數據服務是運營商大有可爲的一個領域,運營商可以把處理過的數據與互聯網企業的業務相結合,展開合作。”姜奇平指出,運營商和OTT的合作將推進應用進入更多細分生活領域,如金融、網絡遊戲以及在線視頻領域等。
此前,中國聯通宣佈和搜狐視頻深度合作,在全國31個省市陸續推出15元6GB的包月視頻定向流量套餐,雙方採取分成模式來實現各自盈利。有傳聞稱,中國聯通一改常態從每筆套餐費中向搜狐支付了比例不詳的分成。
據瞭解,在國外針對單個應用產品做定向流量套餐,並單獨收費的模式,是一種較爲普遍的合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運營商管道的智能化管理,大大提升了管道價值。但這種方式是否會在國內運營商中進行普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運營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是沒有優勢的。”一名業內人士指出。
張毅對記者表示,運營商90%以上的價值仍在管道,基於管道的獨特價值,發掘新業務、新用戶、新模式,纔是運營商的“金飯碗”。不過運營商已初步形成了對OTT廠商的共識,通過合作,獲取相應的流量附加值,而不是選擇強硬地站在移動互聯網公司的對立面上。同時,他表示,對於收費模式的方式會有很多種,思維需要再開闊一些。
“基於用戶的增長,未來雙方的合作收費模式也可以是按微信用戶增長分成。”張毅對記者表示,“分成的模式有很多,也有可能是運營商對微信推出付費版本,類似QQ會員,採取月付費或年付費的方式,對想要更多服務的客戶收取一定的費用,或是對超出免費使用量外的流量進行計費。”
此外,也有聯通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未來可能會探索基於客戶信息化應用的合作和分成模式。“基於客戶的信息化應用,微信可能會給聯通提供更多的選擇。”上述內部人士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