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2013年,要拿着放大鏡才能找到錢生錢的好辦法嗎?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打理自己的錢袋子?應讀者要求,本報今起在財經版推出“財迷吧”專欄,嘗試着爲追尋陽光財富的你,找到一條實現財務自由的理想路徑。如果讀者在投資理財生活中有疑問有需求,歡迎進本報“幸福理財”QQ羣互動,或者以郵件方式與本版編輯交流,我們請來爲您服務的,將是省會投資理財領域最專業的人士。
“幸福理財”QQ羣網友“豆曉丫”:據說目前我國有2.5億人捲入單身潮。很不幸,我是其中的一個。其實單着的生活也很精彩:常常戶外運動,有職業規劃,收入還不錯。但很多朋友勸我找一個人結婚,他們認爲一直單着的話,經濟壓力大,養老會有問題。但我不這麼想,堅決選擇單身。從小我就是個財迷,把鋼鏰一個個存起來。但我知道,對單身的人來說,光存錢肯定不夠。那要怎樣理財,才能幸福到老?
單身潮來襲職場流行“一個人生活” “上班,賺錢;兼職,攢錢,買點保險。住自己買的房子,每年旅行,滑雪泡溫泉,學瑜伽國畫,忙就忙一陣,閒下來就找朋友們戶外運動,退休了就住養老院。”跟網友“豆曉丫”類似,職場單身女性竇娓娓(化名)對自己的生活做了上述規劃。28歲的她在一家廣告公司就職,除了沒有另一半,什麼都有了。“身邊好多朋友都不想結婚,而且越來越多了。”她說。
與竇娓娓類似,35歲的鄒女士就職於長沙一家醫院,一直單着,也沒打算結婚。工作多年,收入不低,但她只會將錢存進銀行,而且是活期,直到遇到專業的理財人士。“愛消費,沒理財意識,缺根錢生錢的筋”是朋友對她的評價。
有最新調查資料顯示,我國18歲以上的非婚人口達2.49億,第四輪單身潮已經到來。竇娓娓這類人是職場中單身的主力:高學歷、高素質兼高壓力。越來越多的人發現,身邊像竇娓娓和鄒女士這樣“一個人生活”的單身職場人十分普遍。他們單着的普遍理由是:沒遇到合適的人,一個人生活更自由。
單着經濟壓力大消費成本普遍更高 有研究表明,雖然單身族開銷的重心基本是自身,但生活成本相對更搞。在英國,單身族一年的支出要比雙人平均起來多出5000英鎊。長沙的情況怎樣呢?不妨算筆賬:如果一個人在長沙芙蓉區晚報大道附近租下一套50多平方米的住房,月租金約1200元;而一套80平方米的房子月租金可能只要1800元,如果是夫妻兩人租住,分攤下來每人每月只要900元。飲食方面,出外就餐一些平價餐館,一個人吃一葷一素最少30元,而再加一個15元的菜,兩菜一湯就可讓兩人吃飽。與需支撐一個家庭的雙人經濟相比,如果不會理財,單身消費顯然更貴。
儘管計劃單身,竇娓娓發現,一個人生活,每月從收入中掏出3200元還房貸,還要兼顧各種興趣和社交活動,並不是那麼爽快的事。“壓力還是很大的,我只能開源,例如給雜誌寫專欄,兼職開網店等。” 星城多位銀行理財師表示,長沙消費水平不低,職場單身人士的消費同樣不秀氣。長沙單身族呈現消費享受型和投資型特點:聚會、社交娛樂、培訓、旅遊、美容等,成爲其消費清單中的主要項目。
提建議增加資產減少負債
理財師王明亮表示,職場單身人羣有高消費、低儲蓄的共性,缺乏保障也是普遍面臨的風險。這可能讓單身人士在需要花錢時沒錢花。不論收入多少,職場單身人士提前進行個人中長期的理財規劃很有必要。 考慮到單身人羣的職業發展,王明亮建議他們消費時儘量增加資產,減少負債。“以竇娓娓爲例,消費中凡對未來有所幫助的,比如培訓、旅遊、買衣服、化妝品、買車等均應鼓勵,因爲這有利於事業發展,增加自己未來的資產;但如果消費僅用於攀比,則絕對應剋制,要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他認爲,對於理財投資,有經濟實力的可考慮商鋪置業等增加投資型收入來源,經濟實力一般的則建議以基金定投爲強制儲蓄手段。 招行長沙分行貴賓理財經理陳躍文則認爲,單身人士年輕時很少考慮今後的經濟能力,常忽略保險需求。爲了給未來生活添加砝碼,他們應提前防範風險,補充購買大病醫療保險等增加保障。
理財師觀點:理財不是買產品。
現在很多人有理財誤區,一談理財就以爲是要買產品。實際上,年輕人可用來投資的資產並不是很多,最重要的並不是具體配置什麼資產、讓自己收益更高、更有保障,而是培養良好的理財習慣,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和理財觀,要重點關注及學習自己未來可能涉及的投資領域,先求精,後求全。
建議將收入分成幾部分,一部分買保險,作長期保障,金額視收入具體情況而定;部分購買短期銀行理財產品,做流動性補充;一部分用來置業或儲蓄起來購置投資型房產;剩餘的隨機購買基金,行情不好就及時退出來。平時兼職的收入,建議用來開源,如開網店等。實力再強些再考慮買個小商鋪,作爲養老收入來源。至於信用卡,用好了可以幫助理財,用不好可能會成爲負債和累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