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著名雜誌《財富》全球超級富豪排行榜中,總少不了一位華人富豪的大名。他被美國《投資家》雜誌列爲當今世界12大銀行家之一,曾是“世界第六鉅富”,他就是印尼林氏集團董事長、印尼政府經濟顧問——林紹良。這位傳奇的華人富豪,因雄厚的財力、龐大的勢力而稱雄印尼,富甲東南亞,被譽爲“亞洲的洛克菲勒”。
青年英才:有膽有識 善抓機遇
華商鉅子林紹良十多年來不僅穩居世界華人第一大富翁的寶座,而且是東南亞的首富。早在1995年,他所領導的林氏集團的總資產就高達184億美元,營業總額約200億美元,下屬公司640家。然而,這位坐擁億萬家業的富翁,60多年前只不過是一個默默無聞賣花生油的小販。他的傳奇經歷和戲劇性的發跡史引人矚目,而其成功的祕訣更是耐人尋味。除林紹良本身的素質、能力和奮鬥精神外,他所具有的遠見卓識、善抓機遇、當機立斷同樣令人驚歎,他龐大事業的起步和每一次大發展無不與此有關。
1916年7月,林紹良出生在福建省福清縣一個殷實的農民家庭,從小他就性情溫和,聰明機智。當時,許多富有進取心的年輕農民都想到外地去闖世界,林紹良的叔父和大哥很早就去了印尼。受僑鄉環境和家族影響,1938年,風華正茂的林紹良奔向海外,去印尼闖蕩。他落腳爪哇的古突士鎮,先在叔父林財金開的花生油店裏當學徒,他每天起早貪黑地幹活,空餘時間還要學習印度尼西亞語及爪哇方言。林紹良發現,在店中坐等生意上門其實很難,他便向叔父提出要到外面去推銷,叔父答應讓他去試試。於是,林紹良開始走街串巷,上門推銷花生油。這個辦法很管用,花生油的銷售額成倍地增長。
兩年後,林紹良有了些積蓄,開始構思獨立創業,尋求大的發展。他做起了販賣咖啡粉的生意,每天半夜三更他便起牀,先將買來的咖啡豆磨成粉,再用舊報紙包成小包,天還未亮,他就騎上自行車趕到六七十里外的三寶壠市去販賣。時至今日,林紹良每當回憶起這段“騎自行車販賣”的艱苦生活時,常感慨地說:“人需要經得起磨練,纔會有所進步。”這些艱苦歲月對他日後事業的發展影響極大。
後來,林紹良敏銳地發現了一宗可獲大利的生意——丁香買賣。當時,中爪哇生產的丁香菸遠近聞名,銷路很好,上百家大大小小的菸廠應運而生。作爲生產香菸原料的丁香需求大大增加,每年需求量高達2萬多噸。雖然丁香生意利潤誘人,但是風險極大。當時丁香盛產於印尼東部的馬魯古羣島,要把丁香運抵中爪哇,必須穿越荷蘭軍隊的重重封鎖線。具有精明的經營頭腦,又有過人膽識的林紹良,根據以往的經驗,設計出一條丁香運輸路線:從馬魯古羣島裝貨後,繞道新加坡,避開荷軍封鎖線,運到中爪哇的古突士,然後再將丁香發到各地菸廠。幾年之間,他就成爲了印度尼西亞最著名的“丁香商人”和小有名氣的富豪。心懷大志的林紹良,在一連串生意上的成功後,決心大力擴展業務。古突士鎮這個曾經他的發跡之地再也不能滿足他事業上的雄心了,1952年,他將自己的貿易公司遷到印尼首都雅加達。
金融大王:慧眼識珠 迅速崛起
在經營活動中,林紹良不斷思考,事業越大他越體會到,無論經商還是辦廠,都必須得到金融界的支持;要想實現自己的宏願,就必須建立起自己的金融機構。1957年,他在泰國的金融巨頭陳弼臣的幫助下,正式創辦了中央亞細亞銀行。有了銀行做後盾,林紹良在生意場上如虎添翼。至此,一個兼有工業、商業、金融的林氏集團已顯露雛形。
儘管林氏集團經營的工業、商業、建築、房地產、旅遊業等非金融的資產日益擴大,但在林氏實業王國中佔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卻是金融業,其金融業的總資產達40億美元。1974年,林紹良抓住開放資本市場的良機,決定由中央亞細亞銀行與美國舊金山國際化學銀行、日本長期信貸銀行、英國蘇格蘭皇家銀行以及香港信和集團共同投資組成多國金融公司。1975年,林紹良在飛往香港的飛機上,遇到了已辭去泛印銀行總裁職務的“銀行界奇才”李文正。交談中,林紹良發現此君才華橫溢,精通銀行業務,便立刻邀請他到中央亞細亞銀行供職,並允諾給他17.5%的股份。事後表明,林紹良慧眼識珠,李文正確是一匹少有的“千里馬”。中央亞細亞銀行在他們兩人的共同經營下得到了飛速發展。1977年3月,中央亞細亞銀行獲得印尼財政部批准,升格爲外匯銀行。1978年,中央亞細亞銀行收購了印尼商業銀行,同時,中央亞細亞銀行同世界上20多家大銀行有通匯協定,成爲世界第六大銀行。更引人注目的是,中央亞細亞銀行已打入了美國金融界,1982年,它控制了舊金山愛爾蘭銀行股份中80%的股權,林紹良從而被美國《公共機構投資者》月刊稱爲“世界銀行巨頭”。經過八年努力,這個銀行總資產增加了332倍,存款額增長1253倍,在印尼設有32處分行,而且在新加坡、中國的臺灣、香港、澳門及美國的加州、紐約等地設有分支機構。中央亞細亞銀行不僅是印尼最大的私人銀行,也被公認爲東南亞規模最大的銀行之一。
“林氏實業王國”主要由兩大集團構成:第一個林氏集團是三林經濟開發公司,即“三林集團”。“三林”是指林紹喜、林紹良、林紹根三兄弟。三林集團控制了兩個大財團,即中央亞細亞銀行和華仁誼集團,前者是印尼最大的私營銀行,林紹良佔24%的股份。華仁誼集團則經營進出口貿易、製造業、建築業。第二個林氏集團由林紹良與福清同鄉林文鏡合資組成,兩人各佔50%股份。該集團以專營金融業務的第一太平投資公司和專營貿易的第一太平企業公司爲主,業務跨越亞、美、歐、非各大洲。兩大集團下屬192家公司,分佈在印尼各個城市及部分其他國家和地區,涉及到金融、地產、礦產、汽車製造、電子、交通、種植、木材、航運、建築、旅遊、保險等70多種行業。兩個林氏集團的營業額高達80億美元,其員工約有13.5萬人。
在美國《公共機構投資者》雜誌1983年公佈的世界最富有的12位銀行家名單中,林紹良被列爲第六名,金融業在林氏實業王國中地位凸顯,“金融大王”揚名天下。
實業王國:應經濟之需 補經濟之缺
“立足國計民生,適應國民經濟需要”是林紹良恪守的經營思想,也是獲得印尼政府支持的前提。林紹良成功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善於摸清市場和顧客的變化,改變經營方針”,也正如他說的“生意成功的祕訣,是要爲顧客服務,贏得顧客的信任”一樣。有家報紙這樣報道:“林紹良的企業起到了‘應民族經濟之所需,補民族經濟之所缺’的作用”,這樣既會得到政府的扶植,也贏得了普通印尼人的認同。
1968年,印尼政府頒佈了發展印度尼西亞經濟的國內投資法令。林紹良仔細分析印尼的經濟形勢,確定了經營發展戰略:從關係國計民生的需要入手打開局面。印度尼西亞獨立後,政府要大量進口麪粉,國家負擔很重。那時,雖然外國勢力爲支持印尼蘇哈托政府資助了許多面粉,但是質量不好。林紹良就此提議:“由政府直接獲取原料小麥,自己加工,既能保證質量,又能控制物價。”他的請求很快得到政府批准,並在雅加達建立了第一座現代化麪粉加工廠,總統蘇哈托親自主持了麪粉加工廠落成典禮。同年,印尼政府決定,將全國生產麪粉的2/3專利權交給林紹良。爲此,林紹良成立了波戈沙裏面粉公司。到80年代中期,林紹良的麪粉公司已能滿足國內麪粉需求量的80%,成爲亞洲最大的麪粉公司。在麪粉公司的基礎上,林紹良依靠獲得的多項專利權,成功佔有了印尼90%方便麪市場、35%的牛奶市場以及超過30%食用油市場。經過十年的努力,林紹良已成爲名副其實的“麪粉大王”。
此時,他以其特有的預見力和洞察力得出結論:隨着新的經濟發展計劃的制定,外資、合資企業的涌現,國內冷落多年的建築業會漸漸復甦。於是,他投資1億美元,建成狄斯丁等三座水泥廠,年產量達100萬噸。僅僅三年時間,林紹良的水泥集團生產的“三輪牌”水泥產量近1000萬噸,約佔印尼全國水泥總產量的一半以上,成爲印尼最大的水泥企業,他本人也被譽爲“水泥大王”。憑藉着雄厚的實力,他又進入了房地產業,並在雅加達等地購得土地2100公頃,成爲印尼最大房地產商,林氏集團每年在房產方面的投資佔印尼私營建築業的20%。於是,林紹良又成了“地產大王”。
金融業在林氏集團中舉足輕重的地位,“金融大王”實至名歸。以源源不斷的資金和衆多的銀行作後盾,林紹良又涉足國際貿易,並一鳴驚人。在短短數年裏,先後購買了美國、荷蘭、泰國、菲律賓和中國香港的多家公司,從而使林紹良頭上又多了一頂“商貿大王”的桂冠。到90年代中期,林紹良的事業漸入巔峯。他一手建立了包括銀行、建築、地產、紡織、水泥、麪粉、鋼鐵、航空運輸、貿易服務等30多個行業的龐大企業王國。年逾七旬的林紹良已經實現了他那“實業王國”的夢想。
作爲一個有遠見卓識的愛國華商,林紹良註定會關注中國大陸市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林紹良積極前往國內進行投資,前期主要是房地產、金融及酒店方面,總投資約20億美元。2001年,三林集團開始大舉進軍中國市場,在北京入主投資中遠置業,並在2002年晉身爲上海北外灘土地的一級開發商,林紹良及其兒子林逢生成爲中國大陸的投資巨頭。2004年11月中旬,林紹良承諾:三林集團計劃把今後發展的重點放在中國,擴大對能源、農業、運輸等領域的投資,並逐步將三林集團上海公司發展爲亞洲乃至全球投資管理總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