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與大宗商品可能再次玩上了蹺蹺板遊戲。上週至今,美元指數連續六個交易日收陽,強勢突破96點大關,六日來累計上漲1.58%。與此同時,黃金、原油紛紛“變臉”,大宗商品價格整體回落。
有分析認爲,美元正在醞釀新一輪反擊戰,國際市場上大宗商品多以美元計價,因此大宗商品數月以來的反彈或面臨重大挑戰。而全球疲軟的經濟面或進一步拖累大宗商品走勢。
美聯儲“鷹”姿雄發美元強勢歸來
上週美聯儲多位決策者相繼發表鷹派言論,使得4月會議上加息的預期急劇升溫,美元多頭揭竿而起,美元兌多數主要貨幣一路上揚,美元指數連續六個交易日收陽,強勢突破96點大關,六日累計漲幅達1.58%。還有市場人士預計,美國第四季經濟增長放緩,但消費支出強勁,可能讓美聯儲今年保持在逐漸升息的道路上。
此外,4月1日美國將發佈3月非農就業人口變動數據。有分析稱,非農就業情況是否達到預期將決定美元漲勢是否持續,預期就業數據將進一步支撐美元。3月FOMC會議後,美聯儲年內加息次數預期降低導致了美元下挫。美元變動或催生近期反彈的大宗商品迎來轉折點。
國都期貨經紀業務總部副總屈曉寧認爲,美元在經歷加息後,出現近三個月的震盪,隨着3月美國議息會議放出偏鷹派信號和全球央行的再量化寬鬆趨勢,美元走強概率增加,如果美國在4月份加息,就表明美元正式開啓新一輪上漲勢頭。
但部分投資者從技術上看出端倪,認爲這輪美元上漲有可能僅僅是技術性調整。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最新數據顯示,以對衝基金爲首的大型投資機構所持有的美元淨多頭合約創下9個月來最大降幅。
世元金行研究員王守凱認爲,從當前的市場情況看,美元仍未到見頂的階段,還有做多空間。目前基於美聯儲政策分歧進行交易的理由變得更加充足。儘管上行道路相當艱難,但美元最終仍將上漲。
重山集團全民交易資深分析師張強認爲,在美聯儲加息的市場預期下,近幾個月美元指數保持在高位震盪盤整,尤其是通脹數據的走高和就業數據的走好,使得美聯儲官員對貨幣政策的態度越來越鷹派,這也使得市場對加息的預期開始升溫,這無疑爲美元指數的走強奠定了基礎。當前美元指數保持在93點至100點的區間內運行,短期來看,下行動能有所減弱,如果後市配合美聯儲加息的政策,那麼美元指數有望挑戰100點一線。
牽動大宗商品市場神經
似乎,已經沒有什麼比美元更牽動大宗商品的神經了。
事實上,早在1995-2001年美元處於大級別牛市之時,黃金、銅、鋁等大宗商品就展開過長達3-6年的漫漫熊途。當時伺機而入,做空貴金屬、有色金屬等商品期貨的投資者很快就賺得盆滿鉢滿。
文華財經數據統計顯示,1995年1月9日至2001年10月22日期間,在美元牛市中,國際銅價自3080美元/噸起最低跌至1335.50美元/噸,跌幅高達53.96%;紐約黃金指數則自1996年1月29日的420.8美元/盎司起最低跌至1999年7月13日的256.5美元/盎司,累計跌幅達36.88%。
而回顧此前的大宗商品牛市,也都與美元貶值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1971-1980年,第一輪商品牛市出現,當時歐美經濟處於“二戰”後的“滯漲”時期,經濟停滯不前,增長緩慢,而美元貶值潮中,商品暴漲,CRB指數由1971年9月末的96.8點上漲到1980年11月的334.8點,上漲幅度高達246%。第二次商品牛市則自2003年開始,至2013年,大宗商品價格再度大漲;期間原油從1998年底的10.72美元/桶,一度上漲到2013年7月的149美元/桶,隨後暴跌後反彈至120美元/桶一線震盪整理。
歷史總是重複上演。寶城期貨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程小勇說,對於美元和大宗商品而言,長期走勢是很穩定的負相關關係。回顧歷史,每次美元大牛市,必然伴隨全球經濟波動甚至發生危機;而美元大熊市及美聯儲寬鬆時代,則基本上對應着資產價格泡沫、物價上漲和大宗商品牛市。不過,短期來看二者負相關性並不很穩定,有些也存在同漲同跌現象,這主要看美元主動上漲還是被動上漲,是避險驅動性還是經濟基本面決定的。“一般來講,避險驅動性的上漲,往往對應着除貴金屬外的大宗商品普跌;如果是美國經濟增長強勁驅動的,那麼商品並不一定會大幅下跌。”
王守凱認爲,美元指數和大宗商品在更大的時間週期中實際上是受到不同的宏觀背景驅動,如果美國經濟和全球經濟出現分化,兩類資產將按照各自邏輯演繹,兩者相關性也在不斷變動。這種時刻並不少見。因此在分析美元指數和大宗商品相關性時,需要同時考慮美國經濟和全球經濟兩個維度。從當前的情況來看,美國處於經濟復甦的階段,給予了美元較好的上漲動力,而全球經濟當前明顯弱於美國,大宗商品處於下行區間,所以當前美元與大宗商品還是處於負相關的關係。但是如果在未來美國依然處於經濟強勢期,而全球經濟加速復甦,那麼則可能出現美元與大宗商品雙雙呈現牛市,也就是正相關的關係。所以美元與大宗商品並非單純的反向關係,還要依據長期的宏觀因素而定。
例如,興業證券統計數據顯示,綜合1994年、1999年美國加息之後金屬價格的表現,第一輪週期內,銅、鋁和鎳價格分別同比增長61%、67%和72%;第二輪週期中,銅、鋁和鎳仍然走出一波小的漲幅,分別達15%、21%和47%。
興業證券認爲,加息後美元與大宗商品價格會同時出現反彈,主要是由於美元加息意味着以美國爲代表的發達經濟體經濟均出現了較爲強勁的復甦,使得對大宗商品的需求反彈,從而推動價格的回暖;同時前期加息預期充分,首次加息後屬“靴子落地”,美元對金屬價格的抑制減弱。
大宗商品下行概率大
前期以原油爲代表的大宗商品市場迎來了一輪較大的反彈行情,尤其是3月美聯儲不加息的消息進一步帶動商品市場反彈,這也給市場帶來了較大的樂觀情緒。但是接受採訪的多位分析人士認爲,這並不代表大宗商品已經形成了反轉。
“隨着原油突破40美元,大宗商品在整個3月均有不錯表現,從市場情緒和資金流向看,上漲行情並不會在短期結束,更有可能是上漲後的回調。目前從各品種的持倉和資金分析,行情都有持續之勢,後續應更多關注需求是否確實增加,是否有新熱點出現。”屈曉寧說,在美元近三個月的震盪期,大宗商品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上漲,特別是黑色品種和有色金屬,上漲幅度都很大,這表明相對比價關係下,美元和大宗商品主要呈負相關關係。長期來看,以美元計價的商品會在自身供需和美元升值雙重壓力下震盪,而以黑色爲主的商品則會更多關注國內市場基本面的變化。
對於原油市場,程小勇認爲,目前的關鍵點在於OPEC和非OPEC國家能否達成減產的協議,目前包括伊朗等國家就連凍產協議都不願意簽訂,這意味着全球產油國爲了爭奪市場份額,保證本國石油出口收益,並不輕易啓動減產。從最近的數據來看,部分國家石油產量還在創新高,凍產協議對於供應過剩幾乎效果全無,此前反彈主要是基於產出下滑的預期,而預期沒有兌現,那麼原油價格必然會重新迴歸基本面驅動的跌勢。而大宗商品反彈可能告一段落,但短期商品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也很小,因此新一輪震盪行情可能會展開。
“雖然今年開始以原油爲首的大宗商品走出了一波不小的反彈,但是從更大週期看,大宗商品仍處於大週期的熊市。”王守凱分析,大宗商品指數在2011年初的峯值到現在一直都處於下滑走勢。當然,美元出現升值也並非偶然。顯然,其他因素也對市場產生了一定影響,但是美元對大宗商品價格的影響是衆所周知的。很多商品的交易價格低於其邊際生產成本,相關企業基本無利可圖,其中石油產業表現最爲突出。大宗商品的熊市還未結束,但是可以確定已經接近底部,此輪反彈或將結束,但是在底部企穩後大週期的反彈不會遙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