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輸入30
您所在的位置:
保險與法:騙保案民事責任由誰擔
 

  轟動一時的保險公司員工“姚某某詐騙1400萬元保費案”,日前由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一錘定音:判決姚某15年又3個月的有期徒刑,並處40萬元的罰金,另將違法所得予以退賠。

  隨着這一騙保刑事案件的審理終結,必將隨之而來的一個新的案件——民事賠償案登場。按通常經驗,當詐騙犯被羈押歸案時,基本上詐騙所得已經所剩無幾。同樣,面對有1300餘萬元無法追回的事實,被騙投保的175個投保人應該向誰追討?騙局的製造者姚某,2004年前後曾因僞造其所在公司的團險業務專用章、銷售假保單而被捕。但在2005年2月姚被判徒刑並執行緩刑之後,又用假身份證在銀行開立了一個賬戶,再次利用電腦僞造了團體保單,並指使他人冒充團險部員工,對該保險公司部分業務員宣講團體養老年金型保險的銷售,騙取了這部分業務員的信任,大力爲其銷售“團體定額養老年金型保險”,並用高額佣金(10%)、高利率回報(年利率4%)以及一年還本付息的手段大肆斂財。

  在短短8個月時間,姚某居然騙取175人投保,涉案金額1400餘萬元,其中1300餘萬元無法追回。

  事後,保險公司相關人士認爲:姚某事件的發生,一方面反映了投保人對於投保過程法律意識的缺失,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部分保險公司員工及保險代理人法律意識的淡薄。同時表示:保險公司本身也是詐騙案的受害者,非常同情本案的其他受害人。

  本案中,有三方當事人,即姚某、保險公司、投保人。按理說還有代理人,但保險代理人的腳色頗爲尷尬:比如身爲保險業務員的某女士大談苦經:“我不但介紹很多客戶買了這個保險,自己也投保了30多萬元。現在家裏總是有很多客戶來鬧,真不知道怎麼辦纔好。”而從法律的角度看:保險代理人不是一個獨立的主體,而是依附於保險公司,是保險公司的所謂保險代理人。

  現在問題的關鍵是:詐騙犯已經明正典刑,也是一隻死老虎,即使衆多投保人告他告贏了也是白搭。因此受害人關心的是:作爲曾是保險公司員工的姚某,以該公司的名義策劃詐騙,並有該公司的保險代理人銷售保單,在這些環節中,保險公司是否負有責任?依法應該如何界定詐騙犯、受害人、保險公司這三者之間的民事責任?從經濟上而言,截止目前爲止,受害人只有投保人。雖然保險公司自稱是受害人,但那主要是公司聲譽上受損,因而不屬本文討論的對象。

  本案法院判決姚某犯的是合同詐騙罪。而投保人之所以會被騙,是以爲姚某和保險代理人是保險公司的員工、買的是該公司的保單,所以信以爲真,受騙上當。而保險公司的代理人上門推銷保險、以及通過親戚朋友賣保險,投保人通過代理人填寫投保單、交付保費、領取保單,這是保險公司特別是壽險公司普遍採用的、而爲社會大衆所認知、所接受的銷售模式,這其中的風險應由誰承擔?而在本案中,該保險公司又有無管理上的疏失?姚某在利用電腦僞造了團體保單後,指使他人冒充該公司的團險部員工,對該公司青浦營銷服務部部分業務員宣講團體養老年金型保險的銷售,騙取了這部分業務員的信任,爲其銷售。如果冒充者是在保險公司的工作場所對業務員講解假保單,那保險公司在管理上有無失察之責任?第二,如果這些業務員再以該公司的名義去銷售這些假保單,儘管這些代理人超越了代理權,但保險公司對這些業務員的銷售範圍又是如何管理的,在管理上有無失控之責任?合同法第四十九條規定:“行爲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以被代理人名義訂立合同,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爲人有代理權的,該代理行爲有效。”這就是所謂的表見代理。現在的問題顯然就出在投保人認爲姚某是這家保險公司的保險代理人、銷售的是該公司的保單,自然有理由相信保險代理人是有代理權的。

  如果以上的分析意見成立,那這家保險公司還說:“是投保人法律意識缺失,是保險代理人法律意識淡薄,在本案中我沒有責任。”這是不是懸了點?

  (作者:貝政明)

  注:本信息僅代表專家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據此投資風險自負。


(2006-12-20)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