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物細無聲——側記我與金融@家的點滴
作者:李俏
 
  唐代大詩人杜甫曾的名篇《春夜喜雨》將春雨滋養萬物、喚醒生命、不留印記的情懷刻畫得入木三分。21世紀的互聯網,也正複製着詩聖筆下潤澤萬物的春雨的氣勢,潛移默化着周遭的每一個人。
  我們處在一個互聯網幾乎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年代:餓了,可以通過互聯網訂餐;想購物,大大小小的電子商務網站任你挑選;想朋友,MSN、QQ、SKYPE,通訊工具應有盡有,還不夠的話網上社區也是個不錯的選擇;想學知識,在線的百科應該比不列顛百科全書的收錄還要齊全;想打發時間,網絡遊戲,視頻網站,想玩就玩,想看就看;想旅遊,機票、酒店可以網上訂,行程攻略幾乎可以覆蓋到地球每一個人類可以涉足的角落。但是,這些問題的解決都依賴於——你需要錢,需要支付,而且需要方便地支付。試想爲付十五塊的餐費跑趟銀行匯款再回家等着,似乎頗具喜感;也可以選擇貨到付款,但如果不巧有些零頭甚至帶幾個“分”,去拼湊那幾枚硬幣的時間已經足夠出去從容地用餐再回家了。
  當然,在我有上述需求的時候,解決支付問題的全新金融模式——網上銀行已經出現了若干年,芸芸大衆也在各大銀行的營銷攻勢下不斷去嘗試這種新的方式。作爲一個還算緊跟潮流的人,我始終無法鼓足勇氣去嘗試這種將銀行服務搬到家的模式——讓人無法在中招之後繼續淡定的各種病毒、木馬,缺乏誠信的國內網絡使用環境,都讓我對網上銀行僅抱有一種難以名狀的態度:對有勇氣使用網上銀行的人投去豔羨夾着幸災樂禍的目光。然而人的態度是會轉變的,惡補了一通網絡安全基礎知識後,帶着一張平時最多隻有300元餘額的銀行卡,坐在了工商銀行的大堂裏。隊伍長到迂迴往復若干層的程度。
  問及費用,玻璃那頭的聲音很清脆:U盾60,口令卡免費。於是在沒有經過任何思考的前提下條件反射式地脫口而出:來那不要錢的!於是我成了幾千萬工行網銀客戶中非常不起眼的一個。第一次登錄滿滿三行欄目讓我幾乎窒息——業務最全的銀行果然名不虛傳,當然作爲客戶,我更傾向於簡化些甚至可以自定義菜單的模式。最初一段的故事乏善可陳,無非轉賬、網上購物、手機繳費而已,也僅僅是讓我知道了,工行網上銀行的品牌叫做“金融@家”,一個漢字與字母混搭的名字。
  改變似乎從我將信用卡添加到網銀中開始,逐漸發現那張曾經餘額最多不過300元的靈通卡變成了我使用頻率最高的銀行卡——購物、繳費、還款、轉賬。某日正爲去超市購物不過百元都要輸信用卡密碼鬱結時,舍友提及工行信用卡可設置分段輸密,我不假思索地抱起電腦插上網線登錄網銀的動作讓她很是詫異,“這個肯定得去銀行排隊吧?”她的疑問並未打斷鼠標的飛舞,如預料之中一樣順利地更改了設置。於是我不止一次地面對去超市買東西刷卡簽字走人和去商場買衣服刷卡輸密碼簽字才能走人時身邊朋友驚訝的眼神。我似乎體味到了工行網銀帶給我除快捷之外的效用:一點小小的滿足感。
  假日很就到了,回到家中,父母的味道彌散開來,讓人無法不產生一種慵懶的舒暢。終日陪老媽散步,陪老爸晨練的生活愜意非常。某日運動結束,一摸口袋頓時急出一身冷汗——錢包丟了!折返湖邊尋找仍未見蹤跡,接着我的舉動讓老爸非常不解:我向家裏方向飛奔。“等會銀行開門去掛失啊!”,老爸的聲音很快在我的飛奔中消失在身後,到家抱起電腦登錄網銀,沒有令我失望,鍵盤敲擊中臨時掛失順利完成。
  幾日後回到北京補辦了卡,新註冊了網銀並在活動期間成爲了U盾客戶,一切安頓下來之後不免有些想念父母。思緒中無意拿起當天補辦新卡時銀行送的宣傳摺頁——金融@家。金融,在家?我終於明白了這個起初覺得有些奇特名字的內涵:金融服務,就在家裏,就在我們這些最普通人的身邊,像極了摯友無處不在的調侃、父母電話那頭的嘮叨,那麼的親切、溫暖、自然。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這個人人都需要銀行的時代,“金融@家”不着痕跡地影響着我,徹底改變了我與銀行打交道的方式,就像杜甫筆下灑向萬物的春雨,體貼自然,潛入我心,潤我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