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銀行”的新生
   作者:feelisright
 

    我從1951年開始在人行工作,1978年48歲時因癱瘓病退在家,說起來,也算是個“老銀行”了。病退後的將近三十年來,我每天只能坐着輪椅在家中有限的空間裏打轉轉,靠報紙和廣播電視消磨時間。2004年,外孫把他用過的電腦搬到我家,並連接上互聯網,從此,網絡使我的生活一天天變得豐富多彩。在網上,我點擊得最多的,就是關於銀行界的新聞消息,由於我的工資由工行發放,因此工行的網站也是我登錄最多的。看着昔日自己工作時靠算盤、賬簿等原始工具手工運行的“老銀行”,變成了今天網點四通八達,交易平臺日趨多元的“立體銀行”,我這個“老銀行”還真有些眼花繚亂呢。令人收益無窮的,無疑是工行的“網絡銀行”——“工行@家”,這個“家”不僅令我感受到了信息化的快捷與方便,而且從中獲取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從擁有電腦那一天起,在外孫的點撥下,我就開始用四肢中唯一能夠動彈的左手,在“工行@家”裏點點劃劃。說起來也是緣分,“工行@家”不僅令我獲取了信息,豐富了視野,還打開了我的理財之門,爲我賺來一筆沒多有少的外快呢……
    起初,在工行的網絡銀行裏,我只是通過“我的帳戶”功能,看看自己這個月的工資有沒有打到卡上,漸漸地,我開始嘗試着轉賬。2005年春節,北京的弟弟打來電話,要給我匯一筆錢,我告訴他:“你要不通過網絡匯款吧,咱們也過一把‘網癮’。”弟弟驚奇地說:“大哥,你什麼時候也學會了上網?”當我登錄“工行@家”,將弟弟匯來的1000元錢收入帳中時,我突發奇想:爲什麼自己不能在網上做一回“銀行家”呢?
    機會很快就來了,去年年底,我看到網上關於股市即將反彈的呼聲漸高,坐在家中的我認爲良機已到。於是,我做通了老伴的工作,從積蓄中拿出5000元錢,加上自己3個月的工資共一萬元,轉入我在“工行@家”的帳戶中,利用“網上證券”功能,我用這一萬元分別購下3支已經跌入谷底的股票。果然不出所料,一個多月後,其中兩支股票就已經漲停,今年春節,我把3支股票先後拋出,這時,我的工行帳戶裏邊已經多出7000多元,外孫驚奇地說:“姥爺真不愧爲‘老銀行’,只在網上輕鬆一倒,半年的零花錢就賺到手了耶!”
    現在,我這個“老銀行”已經把“工行@家”當成了自己的第二個“家”,每天起牀後的第一件事和睡覺前的最後一件事,都是去“工行@家”裏走一走,看一看。下一步,我還準備在“工行@家”裏再炒些外匯。真心感謝工行的“網絡銀行”——“工行@家”,它讓我的晚年生活變得豐富而充實。相信在未來,它一定也能讓千千萬萬和我一樣行動不便的老年人足不出戶就能光顧工行。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工行@家”使我這個“老銀行”獲得了新生。

工行網友談電子銀行 新浪網友談電子銀行 淘寶網友談電子銀行
和訊網友談電子銀行 騰訊網友談電子銀行 聯衆網友談電子銀行
 
盛大網友談電子銀行  
 
webmaster@icbc.com.cn  二十四小時服務熱線:95588
中國工商銀行版權所有  京ICP證 0302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