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風貌 | 電子銀行 個人金融 信用卡 融e購 | 理財 外匯 保險
人才招聘 | 公司業務 機構金融 資產託管 企業年金 | 股票 基金 期貨
金融信息 | 工行學苑 視頻專區 網上論壇 投資銀行 | 貴金屬 債券 超市
5月貿易順差去哪兒了?
 
  
    2014年06月21日 10:05
    
      
      日前,中國人民銀行公佈的數據顯示,2014年5月金融機構新增外匯佔款387億元,較4月下降782億元。此數據一出,問題就來了:如果利用測算熱錢的“殘差法”來計算:當月海關統計貿易順差359億美元,摺合人民幣2203億元,商務部統計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FDI)金額86億美元,摺合人民幣528億元,如此算來當月“熱錢外流”高達2344億元,5月的順差絕大多數都不知道逃到哪裏去了。事實果真如此嗎?筆者並不認同。
      5月外匯存款大增366億美元
      我們曾撰文《我們爲何不測算熱錢》分析過“殘差法”在中國使用中的侷限性,具體到5月來看,有兩個重要原因可以解釋外匯佔款與貿易順差及實際利用外資之間的差額。
      第一、貨物流與資金流統計時間上的差異。外匯佔款統計是資金流的概念,可以說是嚴格意義上的收付實現制,只有當資金的確結匯或者購匯了,纔會真正計入外匯佔款統計中。而海關統計的貿易順差是一個貨物流的概念,當貨物的確報關出口或者進口了,就會計入貿易差額統計。如此,就會出現貨物流方面的貿易順差已經發生,而資金流方面的收付外匯和結售匯行爲還未發生的情況。這也就是說,當海關統計貿易順差環比明顯上升時,使用殘差法測算的“熱錢外流”一定會上升。實際情況比較複雜,我們簡單按照賬期一個月左右來推算,那麼5月的外匯佔款更應該對應4月的貿易順差。而4月海關統計貿易順差184億美元,摺合人民幣1122億,比5月少175億美元,摺合人民幣919億元。
      第二、5月的外匯收入更多以外匯存款的形式持有。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統計,2014年5月國內個人和企業外匯存款大增366億美元,摺合人民幣2246億元。大家都知道,只有當個人和企業的外匯收入淨結匯的時候纔會產生新增外匯佔款,而外匯收入不結匯就會存入外匯賬戶,體現爲外匯存款的增加。因此,我們在使用“殘差法”進行分析時,一定要關注外匯賬戶餘額的變化。就像一個人,月收入8000元,支出5000元,如果不看銀行卡餘額增長的3000元,他當然會奇怪收入去哪裏了?
      有鑑於此,綜合考慮統計數據時間差和外匯賬戶餘額的變化,“5月貿易順差去哪裏了”的問題並不難解。不過,喜歡思考的讀者一定會問,爲何外匯存款的餘額在最近幾個月出現這麼快的增長呢?
      人民幣匯率波幅加大
      2014年2月中旬以來,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幅度明顯加大。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從年初升值到6.04至4月底貶值到6.26,6月初再回升至6.21左右,波幅明顯加大。從過去的經驗看,人民幣匯率波動加大,匯率預期不穩定的情況下,個人和企業持有外匯存款的意願會明顯上升。以國內金融機構外幣存款餘額佔本外幣存款總額的比值爲例,2008年9月至12月次貸危機期間,2010年5月至10月歐洲危機爆發期間,該比值都出現過明顯上升。2014年以來,特別是2月中旬人民幣匯率波動加大後,該比值連續五個月回升,從去年年底的2.48%上升至5月的3.12%。
      央行逐步退出外匯市場日常干預
      2014年以來,人民幣匯率波動性的上升與央行再次啓動匯改並逐步退出外匯市場的日常干預有密切關係。央行本次匯改的目的是提升貨幣政策有效性,爲此央行就必須要改變過去爲穩定匯率而持續干預外匯市場的做法,其結果就會使得人民幣匯率的波動更多由市場基本面因素來決定,匯率的波動性上升,導致經濟主體出於投機性需求而增加持有更多外匯存款資產。從國際收支平衡表的角度看,經濟主體增加持有外匯資產自然會體現爲金融機構境外資金運用的增加,表現爲國際收支資本和金融項目的資金流出或者是逆差,與經常項目順差相抵,如此才能實現外匯儲備資產不增或者是少增,實現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日前,國家外匯管理局剛剛公佈的《2014年第一季度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顯示,一季度中國保持國際收支雙順差格局,經常項目順差實現70億美元,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實現940億美元,國際儲備資產增加1255億美元。可以預計,在匯改後,第二季度經常項目順差規模繼續擴大,但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規模顯著下降甚至轉爲逆差,國際儲備資產增加的速度將明顯放慢。經常項目的順差更多通過資本和金融項目的逆差來消化,是匯改和資本項目可兌換改革所推動的市場調節和經濟主體自由選擇的自然結果。
    
分享
QQ MSN Mail Kaixin Favorite Mail Kaixin

(摘自世華財訊 2014-06-21)
【關閉窗口】
提示
交易提示 四大報摘要 多空揭祕
工具
要聞
中國工商銀行版權所有 京ICP證 0302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