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億快件怎樣更快 80萬快遞員經受雙11大考
 
  
    2014年11月17日 11:21
    
      “‘雙11’我在天貓下了13單,其中4單已經收到貨了,6單顯示在途中,還有3單沒有發貨。”在上海某廣告公司工作的周小姐前天傍晚跟蹤了所有貨品快遞,發現還有絕大多數包裹“在路上”。
      經過全國網民24小時瘋狂掃貨,天貓“雙11”交易額突破571億元,物流訂單達到2.78億個,物流快遞旋即進入“Hard”(困難)模式,繼13日的攬收高峯之後,14日起進入派件高峯。
      自2009年開始,靠突擊招人應對“雙11”暴增的物流,已成爲快遞業“趕考”的常態。有專家指出,單靠人力比拼,並非快遞業發展的長久之計。如何靠技術提升效率,實現從單一物流到綜合物流的轉型,值得國內快遞企業在“雙11”之後思考。
      “三通一達”,業務量翻番
      14日早上7點30分,韻達快遞的快遞員李永興已經開工,“看來今天的包裹量要比平時多一倍。”
      快遞員忙碌的背後,是暴漲的數字。記者從“三通一達”四大快遞公司瞭解到,申通、圓通、韻達、中通11日的業務量分別爲3050萬、2532萬、2420萬、2050萬件,較去年“雙11”增長均接近或超過100%。據中國快遞協會統計,往年加入“雙11”全國物流大軍的快遞人員有40萬人,而今年這個數字將達80餘萬人。
      “今年我們跟天貓對接的訂單,同比增長了146%,目前並未出現擁堵。”順豐快遞相關負責人透露,爲配合“雙11”,僅上海地區,順豐已加派了3000多名員工,比日常增加了近30%;在運力上,順豐上海共出動了800輛車。
      來自菜鳥網絡指揮中心的數據顯示,“雙11”結束後的3天時間,已經有超過4000萬個訂單送達消費者。菜鳥網絡資深副總裁萬霖透露,從13日開始,很多網點的進港快件比日常增加3倍以上,今後兩天物流壓力會逐步向派件環節蔓延。根據菜鳥網絡物流預警雷達顯示,當前14家主流快遞公司整體運行平穩,局部網點處理量接近峯值。
      比拼人力,還是謀求轉型?
      對於這場“大考”,有人認爲,這是電商的發展在倒逼快遞業迅速成長;也有觀點認爲,“雙11”對於快遞業來說是一種隱憂——流量可以靠技術保障,但快遞最後靠的是人力,突然增大的“脈衝”只會打亂物流行業原有的正常秩序。
      對此,資深物流與供應鏈專家楊達卿認爲,如果僅從疲於奔命的單一配送維度來說,“雙11”這場“年度大考”並不是一件好事,因爲目前的快遞公司價值鏈太短,送一份快遞只能賺取3%至5%的利潤,靠人力的堆積並非長久之計。因此,必須靠技術提升效率,比如像“亞洲一號”這樣的全自動物流設施、菜鳥網絡這樣的大數據監控等。
      此外,快遞公司應通過拉長價值鏈來謀求轉型。楊達卿說,“雙11”其實也給快遞公司帶來了許多發展機遇,比如“全球快遞”。今年“全球購”暴增,但無論是順豐、韻達,還是EMS,國際業務都沒有大幅增長。這說明在一些價值鏈較高的領域,傳統快遞公司還是力有不逮。 
    
分享
QQ MSN Mail Kaixin Favorite Mail Kaixin
  注:本信息僅代表專家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據此投資風險自負。

(摘自世華財訊 2014-11-17)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