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風貌 | 電子銀行 個人金融 信用卡 融e購 | 理財 外匯 保險
人才招聘 | 公司業務 機構業務 資產託管 企業年金 | 股票 基金 期貨
金融信息 | 工行學苑 視頻專區 網上論壇 投資銀行 | 貴金屬 債券 超市
黃亞生:中國經濟長期發展必須加大創新的作用
 
  
    2014年05月29日 06:46
    
      麻省理工學院(M IT )斯隆管理學院副院長黃亞生日前在參加該院主辦的“技術創新與創業論壇”時表示,過去三十餘年,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主要依靠大規模的資本及人力投入,只有30%的經濟增長基於創新和生產力的提升。中國經濟如果要長期發展,必須加大創新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黃亞生指出,那種依靠大規模增加投資、增加人力投入的模式已經走到盡頭。這種生產要素的投入積累模式受到各種因素制約。第一,中國老年化的人口年齡結構;第二,資本的投入佔G D P的比例已經達到50%,邊際回報率肯定會逐漸下降。 
      黃亞生認爲,中國經濟將來要長期發展,就必須改變現有經濟模式、企業模式和社會發展模式,加大創新在經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政府提出“創新驅動”戰略、提高自主科技研發能力,說明已經認識到創新的作用。但長期以來,中國的科技發展更多依靠自上而下的戰略推動,對自下而上,基於技術創新的創業行爲關注不足。 
      “當前主要有兩種科研體制,一種科學共和體制,一種政府共和體制。前一種是擁有學術自由、學院自治的開放體系,由學者、科學家掌握研究的方向;後一種是由政府控制研究機構和大學,並任命大學高級管理團隊,完全由政府來全面的安排和決定研究的方向。“數據表明,能夠使科學研究對經濟發展起作用的國家,都是科學共和的產物。” 
      有鑑於此,黃亞生建議,當前,提升中國科技創新能力的關鍵,在於改變以政府主導的創新模式,鼓勵民間的技術創新與創業。       
    
分享
QQ MSN Mail Kaixin Favorite Mail Kaixin

(摘自世華財訊 2014-05-29)
【關閉窗口】
提示
交易提示 四大報摘要 多空揭祕
工具
要聞
中國工商銀行版權所有 京ICP證 0302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