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03日 13:47 2017年,各地高職院校年生均財政撥款水平應與本科院校標準一致,不低於12000元;同時,要求建立高職教育經費使用績效評價機制,防止吃“大鍋飯”的問題出現,職業教育專家認爲,此項措施將提高國家公共財政投入的產出效益。 近日,財政部、教育部公佈了《關於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績效爲導向的生均撥款制度加快發展現代高等職業教育的意見》(下稱《意見》),提出了上述要求。 中國高層有意推動職業教育體系的發展,提升質量。今年三月,在2014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教育部副部長魯昕曾透露,2000年後600多所“專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將逐步轉型,做現代職業教育,重點培養工程師、高級技工、高素質勞動者等。不過,此事至今未現進展。 高職生均財政撥款水平將與本科一致 根據《意見》,2017年,各地高職院校年生均財政撥款水平應當不低於12000元。同時,自2014年起,中央財政建立“以獎代補”機制,對於撥款水平已達到標準且以後年度不低於這一水平的省份,中央財政給予撥款標準獎補並穩定支持。 而對於年生均財政撥款水平未達標準的省份,中央財政對各地撥款增量部分,將按一定比例給予撥款標準獎補,具體比例爲東部地區25%、中西部地區35%;但是,截至2017年,對於撥款仍未達標的省份,除不再給予撥款標準獎補外,中央財政還將暫停改革績效獎補。 對此,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歐陽河表示,4年前財政部、教育部曾發文,要求到2012年,各地地方高校生均撥款水平不低於12000元,但當時沒有專門規定高職院校,而此次確定的撥款水平應該是考慮了本科院校的標準。 數據顯示,截至到2012年,全國地方高校生均撥款平均水平超過14000元,比2009年的7540元提高了87%,絕大部分省份如期實現了地方高校生均撥款水平不低於12000元的目標。 地方政府不積極按生均水平撥款 但是,相比本科高校,高職教育的投入長時間未得到更多重視,部分省市的高職院校生均撥款與12000元的標準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例如,2013年,重慶公辦高職院校生均撥款綜合定額保持在4600—6000元;2014年,湖北公辦高職院校生均撥款水平爲5000元。 歐陽河認爲,部分人口多、院校多、教育比較發達的省市,提高生均撥款水平後財政負擔壓力會增大,但是,如果落實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GDP比例達到4%的目標,各地是可以實現高職院校生均撥款水平達到12000元的標準。 歐陽河特別強調,2012年,教育部就推動各地制訂和實施職業院校生均撥款標準,但部分省市並未出臺相應文件,地方財政“不願意按照生均水平撥款,更願意按項目走,把錢拿去做項目經費”,相比之下,按照生均水平將撥款直接撥給學校,是更爲合理的方式。 注重績效防吃“大鍋飯” 此外,《意見》重點提出“注重績效”,要求相關部分探索建立高職教育經費使用績效評價機制,充分利用評價結果,調整完善支持所屬高職院校改革發展的政策措施,不斷提高經費使用管理水平,防止吃“大鍋飯”的問題出現。 《意見》還表示,從2014年起,教育部每年對各地推進高職院校改革的情況進行監測,中央財政依據監測數據和相關資料,選取體現改革績效導向的因素分配,改革績效獎補將適當向高等職業教育改革成效顯著的省份、以及財政撥款水平率先達標的省份傾斜。 對此,歐陽河表示,重視績效非常重要,“以前教育經費講投入,比如政府一共支持了多少項目工程,投入多少資金,但是最終產出如何、效果怎樣,並沒有評估。”他舉例,以前有些院校建設投入大量資金,購買的設備、建立的實驗室閒置率較高,就造成了一定的浪費。 歐陽河認爲,建立以改革和績效爲導向的生均撥款制度,好處在於根據績效回饋進行教育投入,能更好的激勵高職院校提高辦學水平,國家公共財政投入的產出效益也會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