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畢業生頻遭就業季尷尬 高端人才不再“受寵”
 
  
    2014年11月12日 14:36
    
      初冬的清晨天色未亮,西北師範大學研三學生賈可已經早早起牀,在鏡子前認真整理着爲面試而精心準備的一套正裝,這件衣服平時是捨不得上身的。隨着內地多場就業招聘會陸續拉開大幕,應屆生賈可開始了趕集似的忙碌。同樣忙碌的,還有超過700萬的2015屆高校畢業生。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預計,在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要達到36%,2020年將達到40%。這意味着內地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繼續面臨着極大地挑戰。
      隨着畢業季的到來,像賈可這樣如坐鍼氈的畢業生不在少數。他們需要面對的除了有限的就業崗位下蜂擁而至的應聘者之間的激烈競爭,還有連年嚴峻就業形勢下水漲船高的應聘“門檻”。
      “很多企業在招聘啓事上就寫明"僅限男性","僅限985、211大學應屆畢業生","學生幹部"等條件設置,甚至有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的身高相貌等都做了詳細要求。”幾天招聘會下來依然一無所獲的賈可顯得有些失望,“尤其是在求職過程中遭遇的歧視,使得找一份理想的工作難上加難”。
      “剛開始的心態還比較樂觀,漸漸的發現想找到一個專業對口,符合心理預期的工作太不容易了”,廣播電視專業的畢業生賈可表示,雖然一些民營私企也有一些崗位可供選擇,但是“收入低,發展前景不夠好”的普遍認識讓他覺得“與理想的工作崗位相去甚遠”。
      張燕在蘭州大學的社會學專業一路讀到了碩士畢業,在準備就業的時候才發現,不少心儀的崗位都只招本科應屆生。她無奈道,細究之下才發現,來招聘會納新的企業大都青睞能從基層做起的應聘者,因爲他們難以承擔應聘者憑藉其“高學歷”而要求高薪資。
      張燕說,只有很少一部分像科研院校這樣的崗位才需要尖端的博士等高層次人才,碩士畢業生在應聘時夾在中間陷入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有時不得不“隱藏”起自己的碩士經歷以本科學歷去投遞簡歷。
      相比應屆畢業生激烈競爭中頻現的就業“歧視”困擾,一些“逃離北上廣”的往屆畢業生遭遇更爲尷尬。28歲的吳丹迫於父母的壓力剛剛結束“北漂”回到家鄉蘭州,一場接一場的招聘會無功而返與頻頻遭遇“就業歧視”讓她有些進退兩難。
      吳丹告訴記者,在人山人海的招聘會裏和“90後”競爭讓她劣勢盡顯,有些用人單位更是提出正式聘用後三年不能結婚要小孩的“硬性要求”,這讓到了適婚年齡的吳丹陷入了兩難。
      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副教授焦若水12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坦言,面對層出不窮的求職歧視現象,媒體應當從對教育產業的批評轉變爲對市場產業結構、經濟轉型和就業結構的思考。從國情出發,完善有關就業歧視的法律保障體系,促進勞動市場的健康和諧發展。
      焦若水認爲,隨着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多,高端人才不再“受寵”,許多用人單位會更加理性,不再盲目的追求高學歷,雖然高學歷的人才相對就業不太難,但是要找到自己喜歡並且滿意的工作很不容易。
    
分享
QQ MSN Mail Kaixin Favorite Mail Kaixin

(摘自世華財訊 2014-11-12)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