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16日 07:18 6月14日,在網易財經第5期《財經讀書會》暨江春澤新著《猜想與求證――社會主義社會資源配置方式的世紀探索》首發式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馬曉河提出,中國的改革當前的主要問題是就如何解決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方面不足的矛盾。他認爲,當前市場在實際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發揮不足,政府在利用公共權利配置資源方面太大。但他表示,這個問題怎麼解決下一步需要進一步研究。 馬曉河認爲,大量的政府直接配置產業資本,就是公權跟資本相結合,大半產業園區招商引資,做大GDP,但是同時在爲社會、爲老百姓提供公共服務方面嚴重不足。大量的公共資源配置到了產業資源方面上。 他認爲,發展是硬道理,但要解決並明確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問題。 “國有企業介入和壟斷領域太多太寬,扭曲了市場,民營資本進入市場不足,這怎麼解決?我們理論都有了,改革方案也有了,但是怎麼走,我覺得現在還沒有破題。”馬曉河如是說。 “中國在世界經濟中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目前中國人均GDP還比較低,中國經濟要長期持續穩步發展,需引入更多的競爭,尤其是民營銀行要扮演重要角色,增加創新驅動力。”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芬恩·基德蘭德14日在“清華五道口全球名師大講堂”上表示。 基德蘭德指出,在中國,銀行業主要爲政府所有,而銀行偏好向大國企,大國企更容易獲得信貸支持,也比較容易得到價格便宜的勞動力投入。但是對於大國企,由於沒有太多的激勵讓其進行技術革新,而中小企業和更多的創業者則是技術創新、變革增長的主要因素,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推動力。在中國,中小企業由於很難獲得貸款,所以很難將精力放在技術創新上,導致創新能力不足。這是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 “民營經濟是創新、發展的動力源泉,民營企業家們有很多創新的想法,中國需要更開放,引入更充分的競爭,在金融信貸方面給予更多的幫助,否則會陷入經濟發展的困境。”基德蘭德說。此外,基德蘭德還強調了政府制定具有前瞻性的長期政策的重要性。
|
|
|
|
| |
|
(摘自世華財訊 2014-06-16)
|
|
【關閉窗口】
|
|
|
|
|
工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