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16日 06:24 在外貿形勢複雜嚴峻的背景下,如何實現全年預期目標成爲當前一段時間的工作重點。昨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吹風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辦公廳主任隆國強就我國對外開放的最新進展情況進行了介紹和問答。 隆國強認爲,國內外形勢發生的深刻變化倒逼我們要加速改革。在自貿區探索的基礎上,要加強自我創新。他同時稱,貿易投資便利化的改革措施將大大增強出口競爭力。 國內外環境倒逼改革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變遷,當今世界形勢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進入“新常態”。隆國強在發佈會上稱,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後,中國的對外開放所處的外部環境和我們自身的條件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外部環境來看,持續了十幾年的全球繁榮結束了,全球經濟增長陷入低迷,與此同時,需求不振導致的產能過剩矛盾在加劇。 “爲了應對這種情況,一方面這些遭受危機的國家,通過定量寬鬆的貨幣政策等措施救助金融市場,同時像美國、歐洲一些國家也採取了製造業振興戰略,很多新興經濟體也在加速推進自己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隆國強稱,這個外部環境對我們來說,既有新的挑戰,也有新的機會。 而從中國自身來看,經濟發展經過三十餘年的快速增長,現在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進入增長速度的換擋期,在這個速度轉換過程中,會引發很多新的矛盾、新的挑戰。 不僅如此,中國參與全球競爭的比較優勢也正在發生着深刻的變化。“原來支撐參與全球競爭的最重要的優勢是人口紅利,過去我們抓住了勞動密集型的出口導向型產業跨境轉移的機遇,採取了正確措施,使得出口快速增長,2013年成爲全球最大的貿易體。”隆國強說,比較優勢發生變化,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競爭力正在弱化,但高端的勞動力和完善的基礎設施、產業配套能力等在提升。 在此新形勢下,結構轉型的任務就越來越艱鉅、越來越迫切。隆國強稱,從十八大到十八屆三中全會,我們提出來要構建開放型經濟的新體制,這實際上就是着眼於國際國內環境的變化,推動對外開放的戰略,進一步服務好國內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提升我們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 自貿區創新的“獨特性” 如何看待承擔着“試點”功能的上海自貿區?隆國強稱,自貿區的探索總體是成功的。建立上海自貿區的基本目標就是爲新一輪的改革開放,特別是涉外經濟體制的改革探路,希望能夠探索出一些可總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上海自貿區在對外投資領域做了許多與國際接軌的有效試驗。隆國強稱,在這些試驗方案裏,特別強調要探索對外投資新的管理體制。“以前對對外投資有一系列的審批,有時候審批的程序還比較複雜。在上海自貿區裏面,對外投資是備案制,簡化了手續,速度大大加快,而且還在探索用人民幣對外投資,這實際上是對外投資和金融開放相疊加的一些新的領域。” 不僅如此,從更高的戰略角度,我國還和其他一些經濟體在談自由貿易安排,有些還是高水平的自由貿易區。隆國強說,目前在談中韓的自由貿易區,還有中澳的自由貿易區談判,還有中國-東盟自貿區要升級,打造2.0版。“這些高質量、高水平的自貿區裏,也包含着對投資者實行負面清單和准入前國民待遇的管理方式,這和以前針對外資的管理方式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需要在上海自貿區做一定的試驗,應該說在上海的試驗還是受到了投資者歡迎的。” 發展國際貿易是爲了深化國際分工 國務院15日發佈支持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意見,隆國強評述稱,這將大大增強外貿的競爭力。 “出口是爲了進口,更深層次地講,發展國際貿易是爲了深化國際分工,把我們的資源放到有優勢的部門,然後騰出來一些沒有優勢的部門讓別人來生產,我們去進口。”隆國強稱。 他認爲,對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外貿首先要考慮資源能源的供給,在人均擁有水平非常低的情況下,要保障資源能源的安全,必須放在全球來考慮。第二,作爲發展中國家,產業要升級,我們就有很多關鍵的零部件、高質量的材料需要在全球來考慮,要懂得利用他人優勢來實現自身的升級。 “從新的發展階段,我們着眼於參與全球分工、着眼於促進產業升級、着眼於改善民生,我們把進口作爲推動對外貿易健康發展的很重要的內容,這是很有新意的。”
|
|
|
|
| |
|
(摘自世華財訊 2014-05-16)
|
|
【關閉窗口】
|
|
|
|
|
工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