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12日 07:09 正在舉行的兩院院士大會上,中科院和工程院分別對各自章程進行“大修”,對院士制度進行改革完善。 兩院的改革方案直面社會反映強烈的行政化、功利化等問題,從候選人提名渠道、增選機制、退出機制等方面展開,將着力使院士稱號迴歸榮譽性和學術性。 院士制度改革 中國工程院已於11日表決通過了《中國工程院章程》修訂案。 院士遴選直接關係到院士羣體的學術水平和社會聲譽。過去,院士候選人推薦渠道除了院士直接推薦外,各省(區、市)、有關主管部門、國內各科研機構、高校、企業等都可以推薦。 新修訂的《中國工程院章程》明確了兩種提名渠道:一是院士直接提名候選人,每次增選,每位院士提名候選人數不超過兩名,獲得不少於本學部三位院士提名的候選人爲有效;二是中國工程院委託有關學術團體,按規定程序推薦並經過遴選,提名候選人。其他推薦渠道均被取消。 據瞭解,中科院院士增選也將只保留院士直接提名和有關學術團體按規定程序提名這兩種提名途徑。 在院士增選機制上,借鑑國際上院士選舉制度的普遍做法,兩院均將在候選人所在學部範圍選舉投票的基礎上,增加全院院士終選投票環節,以此考察候選人在更廣學術範圍內的認可度。 在廣受社會關注的院士退出機制上,工程院新章程在已有院士退出機制的基礎上,增加了“勸退”規定,當院士的個人行爲違反科學道德或品行不端,嚴重影響院士羣體和工程院聲譽時,勸其放棄院士稱號。據悉,中科院新章程也擬作相同的規定。 據悉,院士制度改革還着眼於把更多中青年人才遴選到院士隊伍中來,同時更加關注國防、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等相關領域符合條件的候選人。此外,還對院士候選人和院士本身的行爲規範提出了要求。 我國現行的院士制度是由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制度發展而來。 中科院學部成立於1955年。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中科院學部委員改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成立於1994年。 我國現有743名中科院院士、802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兩院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 改革改什麼 如果說我國科研體制是一座金字塔,院士就是名副其實的“塔尖”。 然而近年來,院士遴選受非學術因素干擾、院士稱號功利屬性增多等問題備受公衆質疑。 院士制度中的痼疾究竟在哪?改革改什麼?面對科研體制中的“官本位”,屢禁不絕的“助選拉票”“集成、包裝”現象,個別院士兼職過多且自律不強,少數院士違反科學道德或品行不端等突出問題,人們把院士制度改革的焦點首先對在了去行政化、去利益化上。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認爲,今後在院士遴選中要排除非學術因素干擾。 當前,院士制度的行政化傾向集中體現在遴選過程中。“以前部委、地方、企業推薦的候選人佔了相當比例,摻雜的行政意志、各種利益比較多。”葉大年院士說。 在我國,一旦當選院士,有的單位和地方政府會提供各種額外待遇和權力,比如增加津貼、參與重大決策、優先出版著作等。對院士所在單位來說,擁有一個院士幾乎意味着擁有了一個聚寶盆。 “選好院士的前提是同行對候選人深入瞭解,過去遴選渠道比較多,有些渠道提名的,我們不熟悉,只能看推薦材料。院士和學術團體推薦,相互之間可以組織討論增進了解。”翟光明院士說。 院士稱號是終身榮譽,但院士是否應從工作崗位上的退休問題也是大家關注的一個焦點。 目前,我國的院士年齡主要集中於70至89歲,有的老院士主動申請退休,所在單位鑑於院士帶來的種種效應而極力挽留。因退休問題涉及國家勞動人事制度,此次兩院修改章程並未涉及。
|
|
|
|
| |
|
(摘自世華財訊 2014-06-12)
|
|
【關閉窗口】
|
|
|
|
|
工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