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16日 07:41 6億人口,11個省市,作爲長江流域最發達的地區、全國高密度的經濟走廊之一,長江經濟帶如一條巨龍,正欲起舞。 經濟發展,交通先行。在建設長江經濟帶的進程中,以沿江重要港口爲節點和樞紐,統籌推進水運、鐵路、公路、航空、油氣管網集疏運體系建設,打造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將成爲重要的推動力量。 讓長江“供血能力”更足 2013年,長江干線貨運量達19.2億噸,同比增長6.7%,穩居世界內河貨運量首位,未來長江航運將更加繁忙。不少專家認爲,要快速提升長江航道運輸能力,需要建設立體交通走廊,讓長江“供血能力”更足。 長江流域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徐長樂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如果長江北岸、南岸都有相應的高等級的陸路通道,水運和陸運就可以有效配合,大幅提高長江流域運輸能力。 構建立體交通體系的重要性,已在沿長江11省市達成共識,尤其是中西部省份。 5月5日,湖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徐守盛主持召開省委常委會議時表示,要抓緊建設湖南內陸水、鐵、空口岸體系,加強“一湖四水”航道疏浚。 重慶市交通委員會提出,加快建設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着重完善重點港口集疏運通道,加快果園港進港鐵路專線建設,抓緊研究並推進萬州新田、涪陵龍頭山等港口的鐵路進港工作,確保及時形成港口綜合集疏運體系,促進鐵公水聯運發展。同時,抓緊啓動沿江貨運鐵路通道的研究論證工作。 《湖北省長江經濟帶“十二五”規劃》中提出目標:長江干線航道的通航能力大幅提升,干支直達的水運網絡不斷完善。以武漢新港爲龍頭的長江中游現代港口體系基本形成,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的地位進一步增強。加快建設沿江高等級公路、鐵路,建成一批過江通道,初步構建起江漢平原腹地綜合交通網絡。完善沿江通道佈局,南北貫通能力不斷提高。港口集疏運體系建設步伐加快,港口的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提升。 江西省日前出臺《關於全面擴大開放加快開放型經濟發展升級的意見》,提出依託滬昆、向莆、京九、贛龍鐵路幹線,加快形成至上海、寧波、廈門、深圳的鐵海聯運五定班列運輸網絡;大力推進水運口岸平臺建設,加快環鄱陽湖港口建設,振興“千年贛鄱黃金水道”。 推動新型城鎮化進程 由於行政壁壘、交通瓶頸等原因,目前長江經濟帶若干城市羣、經濟板塊緊密度差,整體協調度不夠、效率難以發揮。 建設長江經濟帶,就是要構建沿海與中西部相互支撐、良性互動的新棋局,通過改革開放和實施一批重大工程,讓長三角、長江中游城市羣和成渝經濟區三個板塊的產業和基礎設施連接起來、要素流動起來、市場統一起來,促進產業有序轉移銜接、優化升級和新型城鎮集聚發展,形成直接帶動超過五分之一國土、約6億人口的強大發展新動力。立體交通正在爲推動長江經濟帶區域一體化發揮作用。 2013年12月,滬漢蓉高速鐵路開通,改變了長江經濟帶沒有“緊貼”長江的高等級鐵路的局面。滬漢蓉高鐵開通後,從上海到重慶的時間節省了20餘個小時,從上海到武漢的時間節省了10餘個小時,成爲溝通川渝地區與中南、華東地區之間最重要和最便捷的運輸通道,將經濟發達的長江三角洲地區與經濟發展較快的華中地區、人口稠密的川渝地區緊密聯繫起來,方便東中西部資本、技術、人力資源跨區域快速流動,加強東中西地區之間資源優勢互補,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除滬漢蓉高鐵外,我國東西向線路里程最長、經過省份最多的高速鐵路——滬昆高鐵也正在建設中。通車後,將連通上海、杭州、南昌、長沙、貴陽、昆明等地,促進資源流動,推進產業佈局一體化,提升區域新型城鎮化質量。 公路、民航等方面的交通建設也在同步推進,拉近東西部的距離。 相關指導意見有望年內出臺 2013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交通運輸部啓動《依託長江建設中國經濟新支撐帶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的起草工作。據瞭解,《指導意見》目前進入討論階段,有望年內出臺。 鐵路方面,除滬昆高鐵外,初步計劃建設自上海經合肥、武漢、重慶至成都的沿江高速鐵路,連通南北向高速鐵路和快速鐵路,形成覆蓋50萬人口以上城市的快速鐵路網。同時,改擴建沿江大能力普通鐵路,建設杭州至麗江鐵路,提升既有滬昆鐵路能力,形成覆蓋20萬人口以上城市、客貨共線的普通鐵路網。 公路方面,初步計劃以上海至成都、上海至重慶、上海至昆明、杭州至瑞麗4條橫貫東西和15條連接南北的國家高速公路爲重點,建成連通重點經濟區、中心城市、主要港口和重要邊境口岸的高速公路網絡。大力提高國省幹線公路技術等級和服務水平,二級及以上公路比重達到75%以上。 民航方面,初步計劃形成一個國際航空樞紐——上海,三個區域樞紐——成都、重慶、昆明的佈局;同時,將充分發揮南京、杭州、武漢、長沙、合肥、南昌、貴陽等幹線機場的作用,完善航線網絡,提高主要城市間航班密度,增加國家運輸航線。
|
|
|
|
| |
|
(摘自世華財訊 2014-05-16)
|
|
【關閉窗口】
|
|
|
|
|
工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