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09日 05:36 離2013年6月末那場“錢荒”已一年有餘,這一年中市場走勢波瀾不驚,但觀點卻是五花八門,並且熱點也在發生變化。就拿彭博對2014年全球經濟的增長預期來看,數字是不斷下調的,從最高的3.2%已下降到了2.7%;世界銀行的預測也從1月份的3.7%下降到了5月份的3.4%,那麼全球經濟是否正在復甦呢? 從名義GDP增速來看並沒有看到經濟復甦趨勢,美國和歐元區的名義GDP增速雖然相較金融危機時期有所恢復,但相對於危機前仍是下了一個臺階。今年一季度美國調整後的名義GDP環比折年更是下跌了1.7%,貌似回到了危機時期的水平。之所以出現當前這種實際GDP貌似復甦,但名義GDP卻持續低迷現象,背後的主要原因在於持續較低的通貨膨脹率。美國和歐元區的CPI同比已長期低於2%,而2%卻是危機前近10年來的最低值。美聯儲連續三輪的量化寬鬆使得其基礎貨幣擴張了4倍以上,但廣義貨幣乘數卻在持續下降,對衝掉了聯儲擴張性的貨幣政策,貨幣環境並未得到充分寬鬆,物價指數也就難免持續低迷。但對美國來說的一個好消息則是,當前物價水平已初見擡升苗頭,CPI向上突破2%指日可待;而歐元區的通縮壓力則是尤其緊張,當前的CPI已是低於了1%;金磚國家和韓國的CPI均值也低於5%,對應了過去15年的最低水平。 通脹持續處於較低水平的原因在於增長過慢的個人可支配收入,從歷史統計看,各國可支配收入與CPI的相關性是相當明顯的。當前全球較高的失業率水平抑制了可支配收入的增長,美國自危機後出臺了一系列的刺激政策,失業率水平已持續下降了5年,但仍然還高於6%,沒有回覆到危機前水平;歐元區的失業率仍徘徊在高位,預計未來數年都難逃通縮困境。當然歐央行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也正在推出一系列的貨幣寬鬆政策以應對局面,但相比美國已持續下降5年的失業率水平未來道路仍很艱難。 回到中國,“微刺激”格局已逐步被市場接受,但經濟是否企穩仍是市場猜測的重點。從名義GDP看,自2012年經歷了斷崖式下跌後持續低於11%的增長率,下跌幅度也與金融危機時期相似。從工業企業盈利看,這種下跌幅度也是與名義GDP相吻合的。最大的爭議在於對地產拐點的判斷,從商品房開工和銷售面積看,已持續數個月位於下跌區間。不同於2012年那次下跌的背景是,當前地產的庫銷比位於歷史高點,2013年的施工面積已是銷售面積的4倍以上,庫存嚴重過剩。判斷地產拐點正在到來,也似乎已得到了部分支持。 在地產無法穩住經濟,而全球經濟仍然疲軟,且歐美經濟增長對我國出口的拉動作用逐漸下降情況下,可起到對衝宏觀經濟的唯有政策因素了,因此,也就不難理解二季度以來不斷出臺一系列微刺激措施。可以預見只要政府經濟目標仍然訂在7.5%,那麼下半年就大概率的還會有進一步的刺激政策出臺,社會融資規模同比也會由負轉正。 “穩增長”和“調結構”這兩個目標缺一不可,政府進一步的經濟刺激也會從結構調整處發力。制度變革、技術升級和資源安全將是未來經濟增長的新起點,從這個原則出發就不難把握未來的投資機會,國企改革、移動互聯、新技術、新能源等都將在以結構調整爲原則的刺激中享受到進一步的改革紅利。此外,下半年仍不能忽視的兩大變數在於滬港通和股指期權。滬港通不同於QFII之處在於准入門檻的降低以及交易上的差額限制,股指期權不同於期貨之處在於交易手段更加靈活以及對市場波動率的對衝。當然A股市場中低估值、高分紅藍籌具有稀缺性,也更受機構投資者青睞,有望提升估值中樞。
|
|
|
|
| |
|
(摘自世華財訊 2014-07-09)
|
|
【關閉窗口】
|
|
|
|
|
工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