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08日 08:32 如今商品極大豐富、市場競爭激烈,“酒香也怕巷子深”,有了質量過硬的產品,更要有合適的營銷方式。挖掘用戶需求,研究用戶接受習慣和喜好,應當被置於首位 下班剛回家,老媽頗爲緊張地說:“下午有人打電話給我,說要做社會調查,上來就問我的姓名、出生年月。我當時沒細想就說了,後來就收到這條短信,你看這不會威脅我的手機賬戶安全吧?” 我看了看短信,原來是某保險公司贈送給老媽一份保險,次日激活就可使用。“哼,還騙我是什麼社會調查!”老媽一聽憤然刪了短信。 我上網搜索這家公司後發現,中國500強企業,業務範圍廣泛,並不是家小公司。再按短信裏留的客服電話打過去,的確是免費贈送,不過只有幾個月的有效期,到期後要續費才能生效。看來產品本身並沒問題,而老媽原本對保險也不排斥,可就因爲這連蒙帶騙的營銷方式,導致了老媽的反感,失去了這一潛在用戶。 說起來,朋友們也常接到類似的電話推銷,多的一天能接到七八個。可是,產品本身質量、效果再好,怎麼經得住這麼連蒙帶騙的轟炸式、地毯式營銷呢? 這讓我想到近期在北京五道口走紅的一家肉夾饃小店,剛開業沒多久,日銷售額已過萬元。究其爆紅的原因,其展開的新媒體營銷攻勢功不可沒。小店還沒開張,小店微信公衆號就在朋友圈發出了一篇文章。琢磨一下這篇在朋友圈中大量轉載的文章,不難發現,先以店老闆的個人故事尋求人們的感情認同和心理認同,再以學習制饃手藝、精心製作的經歷形成產品認知,最後還通過接近零門檻的方式迅速招徠了客源並擴大了品牌的美譽度。藉助新媒體的力量,小店迅速躥紅,產品本身質量自不待言,新媒體營銷的巧妙運用不容忽視。 在如今商品極大豐富、市場競爭激烈的年代,“酒香也怕巷子深”,有了質量過硬的產品,更要有合適的營銷方式。挖掘用戶需求,研究用戶接受習慣和喜好,應當被置於首位,新媒體營銷正是一些商家在研究用戶接受習慣基礎上進行的有益嘗試。實踐也證明,在新媒體觸手可及的情況下,商家創新營銷方式,巧妙借力新媒體,往往能夠事半功倍。 一家是中國500強險企,一家是10平方米店面的肉夾饃小店,規模不可同日而語,適合採用的產品營銷方式也不盡相同。但相同的是,時代在變,用戶羣體也在變,連蒙帶騙式的電話營銷轟炸不但難以抓住用戶,反而會讓人產生反感。市場形勢瞬息萬變,再不趕緊轉變落伍的營銷思維,日後的發展恐怕也就不可同日而語了。
|
|
|
|
| |
|
(摘自世華財訊 2014-05-08)
|
|
【關閉窗口】
|
|
|
|
|
工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