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16日 08:22 多少個飛機模型可以換一架飛機?這和拿8億條褲子換一架空客380飛機是相同命題,不同答案。只是這個答案太過悲催。 中國是科技大國,但不是科技強國,這是不爭的事實。按官方的數據說,在2011年國家統計局發佈的“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成就係列報告之科技發展時的表述,“十一五”期間,中國研發支出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但同時也應看到,在中國的科技發展中仍存在不少問題,很多領域的科技水平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着相當大的差距。再舉幾個例子,即便是在快速趕超的現在,2011年美國在私營和公共部門研發領域的總投資爲4290億美元,中國只有2080億美元;在中國,每1000名勞動力中僅有1.83名研究人員,而在美國,這一指標高達9.40;我國每年轉化爲現實生產力並形成規模的科技成果和專利技術,只佔經過國家驗收登記的20%,遠低於發達國家60%至80%的水平…… 科技創新的關鍵在於人與資本,特別是資本,創新需要資本投入,但資本對創新的投入又有投鼠忌器之嫌,因爲但凡創新的東西,如戰略性新興產業,很多是隻有概念或者知識產權的技術,缺乏實物。在中國,很多這樣的創新企業缺乏固定資產,甚至連向銀行抵押的資產都沒有,哪來的錢?中國金融業每年龐大的貸款,更多是流向房地產或者基礎建設領域,科技領域的貸款雖在逐年增加,但總量並不大。由於金融機構科技貸款比例很低,很多科技類融資投資靠的是企業自己或者財政支出,很多時候都是捉襟見肘。以最爲活躍的科技類風險投資(VC)爲例,由於缺乏一個成熟可靠的退出渠道,很多VC都不敢大刀闊斧,整個2013年全年,國內市場共披露創業投資金額只有區區47.34億美元,2012年全年只有42.67億美元,這個資金量是非常微不足道的。 那麼,怎麼改變銀行不願貸,機構不敢投,財政又力不從心的尷尬現狀?資本市場是一個調節社會資源的最好渠道,通過這個渠道,創新企業獲得資金,推出成功的產品與技術成果,然後轉化成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與技術,獲得利潤,參與的資金獲得分紅,這就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實際上,通過資本市場實現融資發展壯大的科技企業數不勝數,同方、用友、中興、大唐、烽火、長城、方正……還有一大批企業通過海外市場做大做強,新浪、騰訊、網易、百度、攜程……可以說,資本與科技創新最無縫的銜接,就是股市,這也是一個大浪淘沙的地方,勝者爲王。 從這個思路看,中國的資本市場需要爲科技創新營造新的環境。日前,上交所籌劃戰略新興產業板,深交所醞釀在創業板中降低門檻,允許未盈利互聯網企業上市等,這些都是好的嘗試。此外,我們還需要營造一個科技創新就是二級市場發展方向的環境,當年的“5·19”雖然瘋狂,但確實讓投資者領略了科技的巨大影響力,在國家大力提倡科技創新的今天,新版的“5·19”也不是不可以產生,在強大的賺錢效應之下,它將引領全社會的資金源源不斷進入資本市場,在這個市場重新進行分配,讓科技創新企業在滿足資金需求的情況下以點帶面實現中國整個科技創新的發展。這種直接融資刺激下的科技創新潮,應該是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方向,而不僅僅是爲銀行解困,爲困難國企分憂的強制攤牌性圈錢。
|
|
|
|
| |
|
(摘自世華財訊 2014-06-16)
|
|
【關閉窗口】
|
|
|
|
|
工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