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18日 05:25 前不久,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中南海主持召開部分省市經濟工作座談會。此次參加會議的有北京市、河北省、山西省、黑龍江省、江蘇省、浙江省、廣東省、四川省的負責人。這些省份都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火車頭。然而,從第一季度經濟指標來看,這些省份的經濟增長速度不盡如人意。假如這些省份經濟增長乏力,那麼,7.5%的全國經濟增長指標就難以完成。正因爲如此,國務院總理才把這些省份的負責人集中在一起,召開座談會商量經濟增長的對策。 李克強總理認爲,這些省份要在深化改革優化發展環境上下功夫,把各項改革落到實處,推向深入。筆者認爲,對於上述省份而言,國務院出臺的各項簡政放權政策未必能收到理想的效果。這一方面是因爲這些省份已經形成了嚴重的路徑依賴,在經濟增長方面出現了結構性的問題,另一方面則是全國經濟結構不合理,單靠這些省份的努力,很難解決經濟增長的速度問題。 衆所周知,中國的經濟是典型的諸侯經濟,由於鼓勵各個地方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中國經濟出現了各地相互競爭的局面。從建立統一的大市場角度來看,這種做法或許並不值得鼓勵。但是,從市場經濟發育的角度來說,只有把每個省份都看作是獨立的市場主體,允許它們相互競爭,中國的經濟才能繁榮。但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中央強化了宏觀調控的能力,反覆強調全國一盤棋,通過分稅制改革,削弱了全國各地的經濟自主權。由於在財政和貨幣政策調整的過程中,沒有考慮到全國各地經濟發展的特殊性,結果導致中央出臺的財稅政策和貨幣政策客觀上抑制了發達地區經濟的增長。如果這種局面不盡快加以改變,那麼,發達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還會進一步放慢,中國經濟的整體狀況不容樂觀。 上個世紀80年代,由於實行財政包乾體制,允許各地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出臺政策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全國經濟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局面。1994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分稅制改革,爲各地經濟增長的不平衡埋下了伏筆。東部沿海地區充分利用自己的財政結餘,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進入本世紀之後,由於中央政府反覆強調中央宏觀調控的重要性,出臺了一系列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結果導致東部發達地區動輒得咎。上海市爲了加快浦東的發展,充分利用自己的政治資源,爲自己爭取到了政策的空間。而廣東、浙江、江蘇等地由於缺乏政治上的博弈能力,經濟的發展一直磕磕絆絆。更令人感到擔憂的是,政府頻繁出臺的貨幣政策,在客觀上使得地方政府無所適從。浙江中小企業紛紛倒閉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事例。實行穩定的貨幣政策、防範金融危機的大方向是正確的,但是,由於融資成本迅速增加,結果導致東部發達地區經濟的增長失去了強勁的動力。近些年來,一些地方試圖改變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但從結果來看“騰籠換鳥”的政策並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上海、天津同樣經濟增長乏力。中央政府應當促請全國人大常委會盡快制定稅收基本法,取消分稅制,在全國實行統一的稅制,並且建立單一的稅收徵管體系,因爲只有這樣,才能減輕企業的稅收負擔,降低稅收徵管的成本。國務院應當以財稅改革爲契機,努力改變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相互博弈的經濟運行體系,鼓勵地方政府通過相互競爭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
|
|
|
| |
|
(摘自世華財訊 2014-06-18)
|
|
【關閉窗口】
|
|
|
|
|
工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