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3日 02:17 據報,馬雲前天在央視設在阿里總部的《對話》現場回答主持人提問時表示,減稅是今天中國最需要做的事情。現在加稅,對中國經濟只會帶來更多壞處,減稅會讓財政收入、經濟越來越好,加稅只會讓更多企業垮下來。 實在無法統計,這是第幾位企業家通過媒體呼籲減稅了。作爲中國新晉首富,馬雲及其企業,肯定不差錢。他呼籲減稅,更多顯然還是出於對企業的保護、對發展環境的希望。畢竟,他也是從小企業發展起來的,也嘗過稅負過高、負擔過重帶來的沉重壓力的滋味。 問題在於,在稅收問題上,企業的訴求往往會與政府的需求形成衝突,亦即站在政府的角度,減稅就意味着財政收入減少,意味着政府可支配收入減少。所以,每當減稅政策出臺以後,相關職能部門都會迅速拋出一本賬,反覆申明減稅後政府收入又減少了多少,政府又給企業讓利了多少。 那麼,減稅是否就意味着政府收入的減少呢?減稅會不會給政府運行、公共事業發展等帶來衝擊和影響呢?減稅與財政收入之間,是否就是永遠也解不開的矛盾呢? 假如只是靜態地看,確實如此。畢竟,減給企業的稅多了,財政收入就會減少,留給政府支配的收入也會減少。但是,不要忘了,科學、合理地減稅,能帶來經濟發展的活力,能讓企業更好地加強投入、擴大市場、增加稅收。也就是說,減下來的稅收,能通過企業數量的增多、經濟總量的擴大,在財政收入增量上得到加倍補償。如此,稅收與財政收入的關係,就成了矛盾的統一體。 更重要的,就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由於財政支出的安排不合理,財政收入的過快增長,已不是政府能否運行、如何運行的問題,而是社會資源、社會財富有多少被浪費的問題。想一想,從1994年實行分稅制改革到今天,20年間財政收入增長了近30倍。原本大家希望企業所承受的沉重稅負能帶來高水平的社會公共服務、公用事業,能帶來高水平的社會保障和福利,但現實卻是,社會公共服務、公用事業等不僅沒有得到同步完善,反面缺位越來越多了。特別在教育、科技、醫療等方面,欠賬依然相當嚴重。那麼,增加的財政收入都用到了哪裏呢?有足夠事實證明,相當一部分財政收入被政府低效率消耗、甚至嚴重浪費掉了,最典型的就是“三公”經費。要知道,這期間,居民收入佔國民收入的比重是呈下降趨勢的,企業投入佔社會投入的比重也是呈下降趨勢的。其直接後果,就是居民的實際購買能力下降,經濟發展潛力下降。 如果在確保財政收入穩定增長的同時,給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多留一點,讓企業多給員工發一點,讓企業投入增加一點,居民的生活水平就可以有更多的改善,企業發展後勁也會更大一些。爲什麼近兩年以來中央採取了一系列穩增長措施,經濟低迷狀態並未有根本扭轉呢?原因就在於企業的發展後勁和居民的消費能力不強,經濟發展沒有足夠的消費環境支撐。 看近年來的媒體報道,有關企業稅負過重的問題,已受到了社會各方面的廣泛關注。尤其每當有相關稅收數據公佈時,總會引發陣陣熱議,無論相關職能部門怎麼解釋說明,並拿出了許多具體數據,總有對現有稅收負擔過重的尖銳批評。更要命的是,現在的企業,除了來自於稅收等方面的直接負擔,還有大量稅收之外的間接負擔,特別是暗負擔,這可以說已成了當今企業發展和提高居民收入最主要的障礙之一。 以發達國家的經驗,在經濟過熱時,實行加稅政策;在經濟過冷時,採取減稅政策。既然如今我國經濟已到了增長下行的轉換階段,爲什麼減稅力度仍如此小呢?如果減稅真的會給政府運行帶來衝擊,那爲什麼“八項規定”發佈後,不少地方財政都不知道如何花錢了而要想方設法子把錢花出去? 從去年8月1日起,對小微企業中月銷售額不超過2萬元的小規模營業稅納稅人,暫免徵收增值稅和營業稅。這一直接關係幾千萬人就業和收入的善政,受到了普遍讚譽。大家希望力度還可再大些。不加大減稅力度,企業就會越來越難以生存,投資者也越來越不願意投資辦企業。那麼,經濟增量就難以擴大,總量還會萎縮,稅源越來越窄。兩者相比,到底是減稅好還是加稅或維持現狀好,就不難判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