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11日 15:02 廣州市社科院日前發佈的2014年廣州經濟藍皮書,在對比北上廣三大城市的發展時指出,雖然廣州的人均GDP最高,但居民實際獲得的人均福利水平卻低於北京和上海。 儘管現在人們習慣於將廣州與北京、上海聯繫在一起,形成了“北上廣”的習慣說法,但嚴格地說,廣州作爲一個省會城市,與京滬這兩個直轄市不在一個層級上,因此它難以取得後者在市場資源方面的優勢。尤其是北京,作爲首都,具備了豐富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資源,這是廣州很難與之競爭的,這也正是廣州與京滬有差距的一個根本原因。但就在這種“比較劣勢”之下,廣州仍然能夠在人均GDP這一重要指標上超過京滬,證明了廣州經濟發展的巨大能量。 但是,人均GDP高於京滬,其實也是因廣州的城市規模小於後者所造成的,相對少的人口使廣州在計算這一指標時佔到了便宜。而更重要的是,從相對值看,京滬的福利溢出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以人均GDP)均超過40%,而廣州僅爲36%。這表明,廣州本地居民從GDP中得到的實惠低於京滬,這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差距。在這個事實面前,廣州人均GDP高於京滬這個成績,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其實,在全國實行基本一致的收入分配製度之下,各地的人均福利指標即使不一樣,其差距也不會大到哪裏去。更重要的是與發達國家相比,就可以明顯看出我國在方面的差距。在發達國家創造的GDP中,居民收入一般可佔到70%左右。我國GDP中的福利溢出率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中國要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不僅僅需要一個龐大的GDP數字,更重要的是要趕上發達國家的人均福利水平,如何讓國民創造的財富,更多地轉化爲居民福利。 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繼續保持GDP一定的增速固然不應該放棄,特別是在目前面臨經濟增速下降的情勢下,適當使用一些刺激手段保證GDP增速不跌破下限,是當務之急。但對政府來說,經濟工作的重心應該轉移到讓民衆更多分享經濟增長成果這方面來。而要達到這個目標,則應加大收入分配改革的力度。 最近幾年,有關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呼聲日趨高漲,高層對此也作出了熱情的迴應,但是改革的進展不是很大。GDP的快速增加已經爲民衆收入提高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政府可以更從容地在醫療、教育、住房、養老等民生基本需求方面作出更大投入,讓民衆能夠更積極地投入到消費活動中,以此來反推市場活力的釋放,從而實現社會經濟的良性循環,爲民衆大幅度增加收入創造條件。
|
|
|
|
| |
|
(摘自世華財訊 2014-06-11)
|
|
【關閉窗口】
|
|
|
|
|
工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