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風貌 | 電子銀行 個人金融 信用卡 融e購 | 理財 外匯 保險
人才招聘 | 公司業務 機構金融 資產託管 企業年金 | 股票 基金 期貨
金融信息 | 工行學苑 視頻專區 網上論壇 投資銀行 | 貴金屬 債券 超市
節日“畫船”載着戲曲“佳人”嫋嫋前來
 
  
    2014年06月20日 07:06
    
      從2005年中國實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以來,已經有近百個劇種被評爲“非遺”代表作並得到了應有的保護和傳承,同時,春節、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一年中幾乎所有的傳統節日,也被列入“非遺”保護的行列。今天,在第九個“非遺日”到來之際,我們重新打量端詳這兩大“非遺”系統的關係,這些年來兩者的友好互動、攜手共進,具有非常大的意義,也有許多有益的經驗值得總結與推廣。
      戲曲是節日“文化時間的藝術表情”
      節日是戲曲藝術在時間、空間上的搖籃,同時,那些以節日爲背景、穿插着節俗故事、以節日活動節日文化爲內容,甚至由節俗生髮出母題和典型形象的戲劇作品,又在有意無意之間傳承了節日傳統,弘揚了節日文化,即使某一節日已經失傳或者衰微(如三月三),某一節日已與本來面貌大相徑庭,我們依然可以從這些劇演中,瞭解到它們原有的面貌,瞭解它們的文化內涵和發展演變。從這個意義上說,戲曲又是節日文化的傳承載體,是傳統文化的備忘錄,是我們今人得以與自己先人、民族歷史對話的平臺。
      我們看到,傳統戲曲非常重視藉助節日的時間節點“說事”:或提供背景,或渲染氣氛,或推進情節,或塑造形象。比如有“中國的莎士比亞”之稱的湯顯祖,其《紫釵記》把劇中男女主人公的曲折情愛故事,與一個個節日捏合在一起展示,融合在一起表述,使得節日文化和人生儀禮互爲表裏,相輔相成。劇中,立春日是霍小玉“上頭”即行成人禮的日子;元宵節是她與李益相識並一見鍾情的日子;花朝日是他們成親的日子;兩年後的寒食節是他們離別的日子;七夕,情未央,兩人兩地相思,一樣難眠;中秋時節成了李益與衆將士“徵人望鄉”、嘆息“月圓人不圓”的底色;而重陽,則是小玉“思婦牽掛”、爲遠在天邊的心上人置辦寒衣的時辰。湯顯祖《紫釵記》幾乎動用了一年中所有的節日作爲劇情的時間背景,且並不是平面、機械地用用而已,而是與生命、與愛、與離別、與喜怒哀樂的人之七情六慾相結合,使之成爲具有人生里程碑意義的文化標識。
      湯顯祖的這一創舉,得到了他後繼者洪昇、孔尚任等的繼承,《長生殿》《桃花扇》等名劇,以及當代曹路生編劇的越劇《玉卿嫂》中,上巳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都得到了很好的、各具特色的表達。可以說,已經到了若是把這些節日去除,劇情便無法開展的程度。
      節日是人類時間自覺的產物。“逝者如斯”,人類不甘逝者如斯,創作“節日”來擋一下,攔截一下。節日的“節”字,原本是竹字頭的,指竹子長葉、分叉的那個地方,它比竹竿的其他部位凸出,摸上去硌手。“節日”與“平日”對應,都是生動形象的表達。平日是物理時間,節日是文化時間。所以戲曲對於節日文化所做的,可以叫做“文化時間的藝術表情”。
      上海崑劇團實踐戲曲與節日的完美融合
      上海崑劇團有一個《“傳統·中國”民俗節慶系列演出》的品牌項目,10年來做出了十分可喜的成績。早在2004年,上昆就創造性地舉行過“七夕版《長生殿》”的公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至今讓人津津樂道。2008年,他們更是自覺地推出民俗節慶系列演出:“Let‘s戲元宵《風箏誤》”、“麗人上巳曲會”、“端陽曲會”、“七夕情未央”、“中秋曲會再現”等。翌年,正是上海的世博年,他們在年初的元宵節上,再度推出崑劇《紫釵記》的慈善公益演出,邀請新年期間堅守工作崗位的世博建設者們,走進上戲劇院,觀賞古老而典雅的崑劇。兩年後的元宵節,上昆的品牌項目“傳統·中國”民俗節慶系列演出之元宵專場,登陸上海天蟾逸夫舞臺,以三天連演的形式,呈現給觀衆三場風格迥異的大戲:《牆頭馬上》《釵釧記》和《繡襦記》,用古老而典雅的崑曲傳承傳統中國的節日文化。2013年4月上旬,“傳統·中國”民俗節慶系列演出之“上巳女兒節”專場,沈昳麗、餘斌等演員表演新編劇《煙鎖宮樓》,此劇據唐代傳奇小說《本事詩》改編,後面幾天又演出了傳統摺子戲。這是一種文化自覺。
      上昆最爲重視元宵節的專場演出。《風箏誤》是一出鬧劇,說姐妹倆一醜一美,在風箏上題詩,得遇俊秀書生韓琦仲和無賴戚友先。戚友先花燭之夜方知新娘是醜陋的愛娟,吵鬧不休。韓琦仲高中娶妻,以爲所聘者是昔日所見醜婦,備加冷落。整個戲就是用誤會法構築。因爲元宵節是一個鬧熱的節日,人稱“鬧元宵”是也,故演一出鬧劇非常合適。
      《紫釵記》放在元宵演出,更爲合適。元宵節是《紫釵記》劇中最爲重要、濃墨重彩的節日。“絳臺春夜,冉冉素娥欲下。香街羅綺映韶華,月浸嚴城如畫。鈿車羅帕,相逢處自有暗塵隨馬。”小玉與母親丫鬟一同前來,她們聽說“燈花南天門最佳”,就到南天門來,遇到一個“黃衫大漢”騎了一匹白馬,“人高馬大”的擋住了衆人看燈的視線,大家一陣呼喊,他馬上讓開了。這就爲後面“黃衫俠客”的相助,伏下了一筆。小玉與李益相見,四目相視,情意綿綿。慌亂中,小玉落釵於梅梢,讓李益揀着,“咱李十郎孤生二十餘,未曾婚聘,……何幸遇仙月下,拾翠花前?梅者,媒也;燕者,于飛也。”民俗文化十分重視諧音,重視寄託在物件上的文化內涵。“手拈玉梅低說:偏咱相逢,是這上元時節。”兩人的合唱強調一個緣字,而這緣分,正是與節日融合在一起。
      元宵是中國社會約定俗成的男女可以自由交往的日子,男女青年“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衆裏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元宵節自古就是中國的“情人節”。《紫釵記》將元宵作爲霍李愛情的主要時間背景,突出了其作爲中國“情人節”的情感主題和豔麗色彩,也使他筆下的霍李愛情蒙上了一層迷離浪漫的情調而如夢如幻。
      崑曲展示給我們的傳統節日,是一些多麼美麗、多麼溫馨、多麼富有感情的時辰!
      搭乘節日“畫船”,展現戲曲魅力
      上海崑劇團的做法值得總結、提倡和學習。他們的民俗節慶系列演出,既豐富了節日活動,又提高了表演藝術,使崑曲和傳統節日這兩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得到了保護和發揚,真是個雙贏互利的舉措!當然,在舞臺演出之後,如果再增加一個演員與觀衆“互動”狂歡的環節,載歌載舞,歡天喜地,則會創造更濃的節日氣氛。月下踏歌,自古就是我們元宵節的題中之義!
      馬克思在《1861- 1863年的經濟手稿》中指出:“時間實際上是人的積極存在,它不僅是人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發展的空間。”人是文化的存在,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存在的時間性直接表現爲文化的時間性。我們應當懂得,作爲文化時間的傳統節日,是我們最爲寶貴的公關文化資源,是我們創新創造的基礎和出發點,我們應該好好保護,更要好好利用,保護的首要目的是爲我所用,爲今天所用。上昆的經驗,不僅各劇團可以借鑑,而且我們的校園文化建設、社區文化建設,都能夠從中得到啓示。我們的許多精神、文化、娛樂、體育活動,都可以“搭乘”傳統節日這一條美麗的“畫船”。在這條“畫船”上,我們正可以徐徐地展示我們古老而時新的文化藝術諸“佳人”給世人看。
      戲曲傳承的路徑有許許多多,這裏說的,是其中之一。因爲它有效、有趣又有文化內涵。第九個“非遺”日的到來,給我們提了一個醒,這是我們總結經驗、汲取教訓、回顧反省的好時機。重新梳理戲曲與節日文化的歷史淵源和當下關係,將兩者結合起來相輔相成保護傳承,有利於我們進一步提高文化自覺,看清前路、繼續前行。
      翁敏華,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博導,中國民俗學會理事,中國戲劇家協會上海分會會員,上海作家協會會員,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上海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 
    
分享
QQ MSN Mail Kaixin Favorite Mail Kaixin

(摘自世華財訊 2014-06-20)
【關閉窗口】
提示
交易提示 四大報摘要 多空揭祕
工具
要聞
中國工商銀行版權所有 京ICP證 0302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