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26日 07:24 地方自發自還債券試點的消息,最早由國外媒體報出,而將這條新聞轉給記者的是一位上個世紀80年代就進入財政部工作的財政人士。就這則報道,他談了自己的看法,認爲消息應該是真的,理由他只說了一個,“城鎮化沒有地方債務是很難搞起來的”。 但他又表示,未來地方政府自主發債最終還是要推行的,關鍵問題是債券的管理體制還有很多不確定性。 在中國現行的財政體制下,地方政府要真要自主發債,需要先有屬於自己的財權,而這正是財稅體制改革難點。 爲了配合財政體制改革,中國有必要修改相當一部分法律。他就認爲,最現實的還是從預算體制入手,中國全面放開地方債務不現實,但是許多方面都在改進和改變。 在採訪過程中,不少“老財政”都會很自然地提到受到限額管理,雖然“自發自還”是債務管理向前邁出了一步,但對於全部放開依然持有謹慎的態度。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認爲,這還是在爲地方自主發債摸索經驗,而中國地方政府在評級透明度、預算透明,特別是資產負債表、綜合財務報告等方面的基礎工作並不紮實,而且政府的會計改革也不到位。 劉尚希認爲未來不管是發債、PPP還是建立地方政府投融資機制,都是地方政府獲取資金的一種方式。地方政府自發自還,逐步退出投融資平臺,這樣地方政府的直接債務會下降,轉變成或有債務,未來投融資平臺將更多地承擔基礎設施建設或者PPP功能。 許多媒體認爲這次地方自主發債屬於市政債。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金融研究室主任趙全厚認爲不應該這樣歸屬於市政債,應該還是叫地方政府債券,因爲在用途上沒有說一定會用於市政建設。 某試點省財政廳人士也認爲這不是市政債,對於債務分配,省級部門用因素法將資金分配給各個地級市,歸還的時候各自償還各自的債務,不過要彙總到省這一級來償還。
|
|
|
|
| |
|
(摘自世華財訊 2014-05-26)
|
|
【關閉窗口】
|
|
|
|
|
工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