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21日 06:14 “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說,城市的“大夫”遠比“裁縫”重要,大夫是從根本上把病治好,裁縫只能做到外在的美化,如果城市規劃沒有做好,項目再好也沒有用。 新加坡等地的規劃建設經驗表明,生態基礎設施(EcologicalInfrastructure,EI)比其他物質設施更重要。綠地等生態系統不應是在城市建設“紅線”劃定後的某個專項規劃,好像一種被動的點綴,而應是城市和居民獲得持續的自然服務的基本保障,是城市擴張和土地開發利用不可突破的剛性限制。先搞物質建設、再以綠化點綴的“城市美容術”,只是“丟了西瓜撿芝麻”之舉。 2011年《國務院關於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中首次提出“生態紅線”的概念,表面看是用國家強制手段進行生態保護,深層次看則是將“生態規劃”優先於“建設規劃”的戰略思維變革。只有先將陸海空一體的生態紅線控制系統規劃好,再來考慮功能和建設問題,才能從根本上克服目前城市普遍存在的“建設比重過高,工業比重過高,建築密度過高,污染布局過密”的局面。 “生態紅線”的規劃思維,與通常的“人口-性質-佈局”的規劃方法相反,優先強調生命土地的完整性和地域景觀的真實性是城市發展的基礎,強調以土地健康、安全和持久公共利益的名義,而不是從眼前的建設利益出發做規劃,強調通過優先進行“不建設區域”的控制來進行城市空間規劃。和建設利益相比,“生態利益”是負的,體現的是“強制性的不發展區域及其類型和控制的強度”,是城市的“底”。這個“底”同時定義了可建設用地的空間。 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是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要給子孫後代留下足夠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李光耀曾說:“如果不是一整羣人數十年前來精心策劃及投入心血,國人今天就無法享受環境優美的組屋區及清新的空氣,新加坡也無法在越來越都市化的同時也增加綠色覆蓋率。”國土面積僅715平方公里的新加坡,之所以花園遍佈、綠樹成蔭,成爲最適合居住的城市之一,不是自然的巧合,是精心規劃的結果。新加坡現在最熱門的地區,是城市中心地段建設完成的濱海灣,沒有高樓大廈,而是獻給了公園和綠化,成爲新加坡在市中心預留的一塊長久用地和新加坡人飲用水的蓄水池之一。 我們留給子孫後代的空間,不僅有我們自己的痕跡,更重要的,是要有自然、文明傳承的脈絡,同時給他們一片繼續想象和創造的園地。
|
|
|
|
| |
|
(摘自世華財訊 2014-05-21)
|
|
【關閉窗口】
|
|
|
|
|
工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