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22日 06:51 5月20日上午,農業部副部長餘欣榮、農業部種業管理局局長張延秋在農業部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通報了我國種業今年發展的情況和目前深化種業體制改革、增強種業發展活力採取的措施。據瞭解,國務院2011年、2012年、2013年連續3年出臺3個文件,全面部署種業發展工作。3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帶下,農業部作爲農業、種業的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各有關部門、各省(市、區)狠抓政策的貫徹落實,堅持繼承發展、開拓創新,種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受此利好消息提振,截至昨日收盤,生態農業板塊漲幅達1.69%。其中,農業類相關公司股價普遍升高,登海種業漲幅居前達4.3%,敦煌種業、隆平高科分別上漲2.95%、2.41%。 種業改革取得四大成效 據餘欣榮介紹,去年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簡稱爲“國七條”的《關於深化種業體制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的意見》。爲推動“國七條”的貫徹落實,農業部牽頭會同17個部委和海南省政府,進一步強化種業發展部際、部省協調機制,明確落實各項措施的分工方案,並且將文件的精神分解成21項具體的任務,實行按月督導、按月調度。 事實上,國務院2011年至2013年連續出臺了3個文件全面部署種業發展工作,這對推動我國種業發展和糧食安全保障起到了重要作用。餘欣榮表示,“3年來,農業部也會同國務院各有關部門堅持繼承與發展、開拓與創新,種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一是新品種開發能力增強,生產用種有效保障;二是企業實力快速增強;三是市場秩序逐步好轉;四是發展環境不斷優化。” 國內自育品種占主導地位 一直以來,國外種子與國內種子在我國的種植佔比情況便受到外界的關注。對此,農業部副部長張延秋表示,“總的來說,我國農作物品種還是以自己的爲主,全國3億畝蔬菜,國外的品種只佔15%,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的品種主要是我們國內的品種。引進國外的品種,擴大了品種交流,引進了新技術、新的種質資源,豐富了我們選育新品種的基礎,同時也激發了國內科研單位和種子企業研發的活力,國內的品種選育步伐也加快了。” 餘欣榮指出,目前我國每年推廣使用農作物主要品種約5000個,自育品種占主導地位,做到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並且,我國近年來自主選育和推廣了農華101、登海605、隆平206、Y兩優1號、新兩優6號、濟麥22、百農AK58等一大批高產優質、綜合性狀好的優良品種,實現了新一輪的品種更新換代,良種在農業科技貢獻率中的比重穩定在43%以上。 據《證券日報》記者瞭解,前述的農華101等品種分別是有大北農、登海種業、隆平高科、荃銀高科、河南科技院、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等公司、機構所選育。昨日,相關上市公司股價也因受農業部提名而得到提振。截至昨日收盤,登海種業報收33.99元/股,漲幅爲4.3%,高居農業板塊之首;隆平高科報收25.89元/股,漲幅爲2.41%。
|
|
|
|
| |
|
(摘自世華財訊 2014-05-22)
|
|
【關閉窗口】
|
|
|
|
|
工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