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風貌 | 電子銀行 個人金融 信用卡 融e購 | 理財 外匯 保險
人才招聘 | 公司業務 機構業務 資產託管 企業年金 | 股票 基金 期貨
金融信息 | 工行學苑 視頻專區 網上論壇 投資銀行 | 貴金屬 債券 超市
用陳凱歌、張藝謀來代表第五代其實比較生硬
 
  
    2014年06月10日 04:17
    
      關於第五代的討論一直不會過時,他們是現代電影的代表,在“文革”之後讓電影走向一個新的開始。第五代和相差不遠的第四代一起,共同奠定了中國電影的基礎。 
      提起第五代,太容易將這個概念與陳凱歌、張藝謀這樣的大導演聯繫起來。陳凱歌和張藝謀在第五代當中非常獨特,強烈的個人風格在第五代當中比較突出。但是用他們來代表整個第五代其實是比較生硬的。因爲第五代導演不單單隻有描寫農村社會和中國傳統的電影,還有許多非常有意思的都市題材。 
      陳凱歌當時沿着尋根文學的道路探索,張藝謀也是同樣對中國傳統和農村社會進行描寫。他們的作品很優秀,在國際上受到極度追捧。但頻繁的獲獎和宣傳之後,反過來就影響到國內,讓人覺得是不是這一代人都應該拍這樣的片子。 
      第五代是非常強有力的一代電影人,他們非常新,創作上很平衡;同時又具有革命性,對美學有自己的概念。但是這樣一輪一輪的宣傳或者是獲獎,最終導致了第五代的失衡。 
      第五代出現時,城市化重新興起,商業文明再度出現,各種矛盾和衝突也集中起來。當時有很多好的導演和藝術家,比如像周曉文和張建亞,他們擅長拍攝都市題材,影片本身都非常有意思。但遺憾的是,他們所處理的主題在國際上並不是一個新鮮話題。當時的國際社會更關注中國從“文革”到改革開放的情況,而根本沒有意識到,中國也將面臨城市化、現代化、消費主義的興起,以及後續的一系列問題。 
      周曉文的《青春無悔》、張建亞的《綁架卡拉揚》,這些影片雖然不是公認的大師級作品,但是依然非常值得我們關注。將這些影片和我們熟悉的第五代導演的片子放在一起來討論,就會發現當時這一代人如何處理大的時代變遷主題。他們正處在社會風雲變幻、各種思潮涌動的複雜階段。那些記錄中國人自己的故事的片子,都顯現出相當的趣味。無論是農村題材還是都市題材,他們討論的問題都非常相似:如何面對前所未有的變化;怎樣來考慮人的境地;一旦失去了自己的價值會怎麼樣,今後的人生應該怎麼度過……對於那個時期的中國精神史,第五代導演其實描繪得非常深入。 
      九十年代中期,電影忽然面臨市場化,原來的製片廠制度完全被打散。可以觀察到,1995年之後的國產片一落千丈,大家一下子似乎不知道該怎麼拍電影了。在製片廠時期,因爲有穩固的發行體系等種種因素,總體來說電影創作者和觀衆的地位相對平等。但是一旦邁入市場化,開始考慮票房,就必須計算成本收入,並揣摩觀衆會喜歡什麼——而大衆心理往往很難捉摸。這導致了電影製作和拍攝的茫然無措。而從那時起,有一部分第五代導演也開始淡出創作一線。 
      第五代賦予了電影獨特的語言。他們在這方面取得的突破有目共睹——這種突破是自覺的,而不是通過模仿和借鑑。他們對於中國自己的美學形式上的探究,也同樣重要並值得關注和研究。一方面,《黃土地》《紅高粱》裏的鏡頭和攝影的方法與技巧令人讚歎;另一方面,第五代導演對於那個時代元素的收集、整理,以及蒙太奇的運用,也讓他們的電影呈現出別樣的趣味。如果第五代變成歷史,他們一定像一個視覺博物館——收集了當時舉足輕重的故事和視覺主題,你甚至可以從他們的鏡頭語言的形式邏輯看出一個時代的思考方式。這種思考方式是非常積極的,因爲他們必須由此迴應他們所面對的問題。 
      第五代對於特定時代中國人的精神記錄也顯得彌足珍貴。那時所有人都顯得焦慮、迷茫、不知所措——而實際上,改革開放三十幾年來,我們的精神境況依然和第五代鏡頭記錄的一樣,沒有改變,也沒有得到解決。 
    
分享
QQ MSN Mail Kaixin Favorite Mail Kaixin

(摘自世華財訊 2014-06-10)
【關閉窗口】
提示
交易提示 四大報摘要 多空揭祕
工具
要聞
中國工商銀行版權所有 京ICP證 0302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