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05日 09:12 最近,開閘放水的“呼聲”達到了一個新的小高潮。巴克萊銀行剛剛發佈的一份報告斷言,一組規模可觀的貨幣寬鬆措施將在中國出臺。國內的一些機構和人士也敲起“邊鼓”,認爲隨着樓市降溫,來點“大的刺激”已箭在弦上。 這種“呼聲”貌似頗具建設性,實則危害極大。如果付諸實施,不僅無助於深層次問題的解決,而且會給經濟轉型埋下“禍根”,使得今後幾年的日子更難過。繼續堅持現有貨幣政策基調,用調結構的辦法促增長,纔是正確選擇。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雖有所放緩,但發展總體平穩,增速一直處於合理區間,更重要的是就業形勢較好。經濟增長的目的,說到底是爲了就業。就業穩定,意味着當前改變現有貨幣政策基調、實施大規模刺激的必要性壓根不存在。而且,7.5%左右的經濟增長水平,與我國的潛在增長率相符,也符合增長速度換擋期的實際。我們要適應這個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不要經濟稍有波動就大驚小怪。此爲理由一。 二是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高,根源在於長期存在的結構性矛盾。三次產業不協調,工業大而不強,服務業發展滯後,使得我國單位能耗較高,環境壓力較大,在全球價值鏈上處於低端地位;消費率偏低,國內有效需求不足,對出口依賴較大,使得國際市場一“感冒”,我國就容易“打噴嚏”。調整經濟結構是解決這些深層次矛盾、拓展更大增長空間的根本途徑。 三是開動“印鈔機”不能解決眼下實體經濟的融資難題。現在實體企業尤其是中小實體企業融資難問題仍很突出,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因爲票子印少了,而是因爲錢都流到收益較高的虛擬經濟領域去了。資料顯示,銀行的同業資產過去4年增長了250%。同時,融資諮詢、授信承諾、財務顧問等方面收費偏高,有的甚至只收費,不服務;擔保公司收取高額擔保費用,有的比貸款利率還高等現象仍廣泛存在,大大擡高了一些企業的融資成本。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血脈”疏通不了,發再多的貨幣,也沒有用,到頭來無非是吹大樓市泡沫、吹大虛擬經濟泡沫,推高通脹水平。 李克強總理最近指出,要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在落實好已有政策的同時,深化金融改革,用調結構的辦法,適時適度預調微調,疏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血脈”。這非常重要。我們要深入領會其精神,保持現有貨幣政策基調不變,並根據形勢變化合理把控調控的政策力度,適時採取針對性強的差異化措施,着力優化融資結構,加大對國家重點建設、企業改造、服務業等的支持,提高資金配置效率。要圍繞縮小城鄉、區域差距和解決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以結構改革推動結構調整,加快彌補“短板”,用市場的手段、稅收的槓桿來培育壯大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發展先進產能,從優化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精準發力。
|
|
|
|
| |
|
(摘自世華財訊 2014-06-05)
|
|
【關閉窗口】
|
|
|
|
|
工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