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風貌 | 電子銀行 個人金融 信用卡 融e購 | 理財 外匯 保險
人才招聘 | 公司業務 機構業務 資產託管 企業年金 | 股票 基金 期貨
金融信息 | 工行學苑 視頻專區 網上論壇 投資銀行 | 貴金屬 債券 超市
理性接受學區房價上漲
 
  
    2014年06月10日 04:07
    
      學區房價格一路上漲,這是近來各地一系列意圖促進教育公平的政策的另一個“成果”。新華社近日的一篇報道稱,從前無人問津的老舊小區迅速變成“香餑餑”,家長爲此苦不堪言。該報道提出疑問:教改“新政”爲何成了“樓市先行”? 
      這個現象該如何看待?是不是因爲學區房價格的不斷上漲而否定教改新政?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在我們看來,比之“拼爹”、拼關係,學區制度顯然更爲合理——即便其不能算是一個優質的公共政策,至少也是最不壞的政策。就此而言,教改“新政”理當堅持原先目標,不可猶豫徘徊。 
      衆所周知,在基礎教育階段,很多人爲了孩子能夠得到更優質的教育資源,不惜採取各種手段。從教改新政的政策意圖來看,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要革除積弊,推進教育公平。包括小學就近入學、小升初多校劃片入學、取消“共建生”等政策,即是希望能在最大程度上減少乃至杜絕“條子生”、“票子生”。 
      教改新政的這個目標當然是正確的。“條子生”的背後,比拼的是關係資源,更通俗地說是“拼爹”。教育系統內這種“條子生”的事實存在,對社會風氣是一種污染,也給某些擁有教育資源者提供了不大不小的尋租空間。在現實中,有些人一邊批評這種現象,一邊又被迫參與其中,利用各種“潛規則”追逐優質教育資源。 
      “就近入學”與“劃片入學”等政策的推出,在很大程度上壓縮了“條子生”的空間。更爲嚴格地依據戶籍和房產的入學政策,成爲一種硬約束,且具備政策實施中的可操作性。一者,“就近入學”對於學生而言,是合宜的選擇;二者,在片區上學,也是各種政策選擇中最容易被接受的方案。 
      顯然,學區房價的上漲,也正是在這樣的制度激勵之下出現。學區房的價格往往高於同地段非學區房價,其實不是什麼新鮮事。新鮮之處或許更在於,當下學區房價的上漲,多少有些逆勢而漲的意味。 
      從經濟學角度來說,學區房價上漲,是一個市場選擇的問題。學生家長爲了獲得有限的優質教育資源,通過購房擠入學區當中。如果說優質教育資源是一種產品,那麼,購買學區房類似於藉助經濟手段獲得產品。 
      應該說,這樣的現象也不是人們所願意看到的。一個更爲合理的圖景,乃是教育資源能夠均勻分佈,孩子們能夠享受到均等化的基礎教育,而不是“價高者得”。中央的政策精神,近年來也一直是倡導教育公平。但要承認,教育資源實現均勻分佈,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還需要艱難的改革與博弈。教育資源分佈不均的現狀,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改變。 
      這意味着,在短時間裏,學區房價上漲作爲教育“新政”的一個副產品,是需要理性接受的現象。學區房跟教育資源相關,也跟房地產投資相關。兩種相關性推動了學區房的火熱。這種熱度自然也引來了輿論的某些不滿——優質教育資源只能供應給有錢購房的人嗎? 
      應該說,優質教育資源的獲得者,可以分爲兩類人,一是學區內的原住居民;二是新購房進入的居民——但無論如何,比之“拼爹”、拼關係,以及暗地裏的灰色交易,通過支付貨幣購房、通過市場光明正大地獲取資源,應是一種更值得肯定的做法。 
      當然,短時期內很多人一窩蜂地購買學區房,導致房價畸形上漲,這也應該是需要注意的現象。有些地方政府出臺了相應的政策,比如入學不僅看房屋產權,還需具備一定的購買年限。通過這些限制手段來避免一窩蜂買學區房的現象,也有一定效果。這些舉措,同學區政策一樣,都是短時間內教育資源無法實現均勻分配背景下的權宜之計。 
    
分享
QQ MSN Mail Kaixin Favorite Mail Kaixin

(摘自世華財訊 2014-06-10)
【關閉窗口】
提示
交易提示 四大報摘要 多空揭祕
工具
要聞
中國工商銀行版權所有 京ICP證 0302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