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老街的守望
 
  
    2014年12月16日 07:57
    
      12月中旬,澳門半島已頗有寒意。午後風起,一陣陣拍打街邊店鋪緊閉的金屬捲簾門。街市冷清,有店鋪在裝修,風揚起建材粉末,使空氣聞起來有特別的味道。這條街的名字也特別,叫十月初五日街,曾是澳門最繁華的街道之一。
      “這是80年前的照片,上面是家父創立的藥材行,他早年從大陸過來,起初打工,後來掙了些錢,就開了這間鋪。”陳德培指着鏡框裏的一張黑白照片說。照片裏的老街上,商鋪林立,路邊有小童嬉戲,三輪車來往,“大全堂蔘茸藥材”的招牌赫然入目。現年74歲的陳德培是十月初五日街47號大全堂中藥房的老闆。
      十月初五日街是一條老街,因紀念1910年10月5日葡萄牙發生的革命而得名。老街又稱泗孟街,位於澳門半島西部內港區,橫貫花王堂區、大堂區與風順堂區,全長600多米。100多年前,這裏曾有泗孟碼頭。後來碼頭周邊擴展成街道,便取名泗孟街。現在碼頭已經拆掉,只剩一面牌坊。
      父親過世後,陳德培繼承家業。十月初五日街上的大全堂是藥房總行,別處還曾有兩間分店。“現在沒有分店了,因爲人手問題。後生不入行。初入行,先不說藥性,首先要了解藥材的形態,起碼要一個月才知道藥材叫什麼名,長什麼樣。現在藥店常用藥物就有400多種,年輕人覺得好麻煩。”陳德培說。
      他說,現在澳門博彩業吸引大量人才,像中藥房這樣的中小企業請人困難,尤其中藥是比較舊式的行業,年輕人覺得工作時間長、待遇不理想,所以很難找到年輕人入行,老街上的其他店鋪也遇到同樣的問題。
      說話間,一對60多歲的夫婦來店裏買藥。先生也姓陳,他告訴記者,自己出生在澳門,原來住在老街附近,後隨家人移居加拿大溫哥華。這次回鄉,恰逢澳門迴歸祖國15週年,感覺澳門變化很大,經濟發展得好。說起老街附近的人和事,兩位陳先生相談甚歡,夫婦倆還在店裏買了好幾味中藥。
      久居海外的陳先生介紹說,20世紀前期,十月初五日街曾是商業繁榮、人流暢旺之地,許多茶樓創設於此,著名的有六國茶樓、大龍鳳茶樓和冠男茶樓。早期著名的博彩公司泰興娛樂總公司、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曾分別於1937年和1962年在這條街開設賭場。
      循着悠揚的粵曲,記者走進大龍鳳茶樓。正是下午茶時間,上了歲數的食客們三三兩兩地坐在圓桌邊,有人一邊聽戲,一邊喝茶吃點心,有人看報紙,還有人伏案午睡。唱曲的也是一位長者,伴奏是一臺揚琴和一把二胡。戲臺邊的牆上掛着一面金黃色的錦旗,上寫“澳門大龍鳳曲藝會”。錦旗上繡着一龍一鳳,其狀栩栩如生。
      創建於1860年的康真君廟坐落在老街中段。廟前廣場上,幾名工人正在爲民政總署舉辦的活動搭建帳篷。現場監理的葉小姐說,民政總署基本上每月都會在這裏組織活動,這次是今年最後一次。路過的老街坊告訴記者,近年,澳門特區政府在廟前空地舉辦多種康樂活動,使這裏逐步成爲具有懷舊特色的旅遊景區。
      旅遊業是澳門重要的經濟支柱產業。根據官方統計,澳門去年接待遊客近3000萬人次,其中內地遊客佔了六成以上。
      來自福建的王小姐是首次踏足澳門,她對記者表示想在澳門迴歸祖國15週年前來實地感受一下澳門的變化。“本以爲澳門文化很單一,其實很多元化。我能感受到澳門人對祖國的認同,很有親切感。”她說。
      來澳門旅遊,買手信是許多人的“指定動作”。在靠近大三巴的“手信一條街”上,“鉅記”、“咀香園”等澳門老字號每天迎來送往一批批遊客,其中大量是持不同口音的內地同胞。
      鉅記在澳門手信市場佔有率位居第一位。其掌門人樑燦光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曾用“多到無法統計”來形容內地顧客的具體人數。樑燦光說,迴歸前的生意遠沒現在那麼好,那時94%的顧客來自香港,而現在60%的顧客來自內地,內地顧客早已成爲鉅記的第一大客源。
      十月初五日街上的英記餅家也是有名的手信店,在澳門共有5間店。自稱“好姐”的店員羅女士熱情地拉住記者試吃新品“蛋白蛋卷”。好姐說,別看老街上有些店關着門,那是在重新裝修,今後再開張一定會吸引更多人,特別是內地遊客過來。 
    
分享
QQ MSN Mail Kaixin Favorite Mail Kaixin
  注:本信息僅代表專家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據此投資風險自負。

(摘自世華財訊 2014-12-16)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