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21日 02:11 混合所有制改革正在一些重點行業和地區加快推進,一些問題和擔憂也隨之而來,如定價是否合理、資產是否清晰、激勵是否到位等,改革的道路無疑需要進一步探索。一個較明確且正逐步形成的共識是,混合所有制改革應以資本市場爲重要依託,甚至是主要實現平臺。但這並不意味着混合所有制改革要以上市爲主要途徑,資本市場可以提供多元渠道實現國有資產證券化率提高。 發展混合所有制與國企改革存在密切聯繫,除了國企讓出部分股權給民企、外資、個人等,還包括社會資本主動擁抱國企,比如二級市場增持、舉牌,管理層、員工持股或協議收購部分股東持有的股權,也包括國企主動收購民企、外資企業的股權。 在此過程中,相關市場主體是否願意“混合”、如何“混合”無疑是難點,必須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充分尊重市場意願。國企擁有政策和資源優勢,一般情況下並不願意引入外部股東,但現在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並不僅僅是受到自上而下的推動,更是國企自身面臨一定的經營困局和經濟增速下行壓力下的必然選擇。因此,關鍵是如何進一步調動市場各方的積極性,最終讓各方實現共贏。 如果以資本市場爲改革平臺,則可以大幅提升改革的包容性。一是定價的公允、合理。只有實現市場化定價,才能既防止國資流失,也不讓社會資本高價接盤。資本市場的信息透明度較高,信息披露較充分,受到監管部門、媒體、公衆、股東等各方的強力監督,資產狀況更加清晰,定價相對市場化,各方的接受度遠高於暗箱操作和私下交易,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權力尋租情況的出現。 二是藉助資本市場,民營企業可以發揮槓桿效應,跨越資金門檻。國有企業的規模一般較大,動輒上百億元,資金實力小的民營企業只能望洋興嘆,而上市企業則可以通過再融資募集資金用於併購,還可以聯手PE上演“蛇吞象”。在上一輪國企改制中,PE的參與就締造了中聯重科、石藥集團、中國玻璃、雙彙集團等諸多經典案例,最終能通過資本市場退出是PE參與其中的動力所在。 需要強調的是,藉助資本市場發展混合所有制並不簡單等同於要推動國企整體上市,一些地方提出要實現企業集團整體上市、將提升資產證券化率等同於上市率的做法實際上是走進了誤區。當前市場低位徘徊,大量國企整體上市只能帶來災難性結果,成爲市場難以承受之重。 混合所有制改革以資本市場爲重要依託,並非僅以A股爲主戰場。資本市場還包括新三板、區域股權市場等多個層次,產權市場也應當是中國特色資本市場的一個組成部分,很多未上市國企可以直接到產權市場進行交易。資產經過評估後進行掛牌交易,通過市場化的交易過程發現其真正價值。 從資本市場角度看,爲了更好助力混合所有制改革,自身也應當加快建設多層次股權市場,進一步完善市場在投融資、定價、併購重組等方面功能。尤其要重視強化信息披露,滬深交易所的信息披露相對更充分,仍存在進一步提升空間,其他層次的市場在這方面更是有大量工作要做。同時,應儘快培育私募市場,推動PE發展壯大,爲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進一步支持。可以預期,在助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過程中,資本市場也將迎來新一輪大發展。
|
|
|
|
| |
|
(摘自世華財訊 2014-05-21)
|
|
【關閉窗口】
|
|
|
|
|
工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