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油氣規模開發在即海工裝備轉型迎來機遇
 
  
    2014年12月03日 05:05
    
      11月28日,當中國第31次南極考察船“雪龍”號逐漸駛入南極圈,廣闊極地海域的油氣、礦產資源開發逐漸納入人們視野。 
      但我們有能力向深海要油氣嗎? 
      自“海洋強國”戰略提出以來,我國更加重視深水油氣開發。然而,淺海開發和海工裝備能力過剩凸顯,必須向深海開發轉型。同時,極地開發、浮式LNG(液化天然氣)儲運裝置和海底開發等新技術趨勢也對海工配套裝備提出新要求。這是上證報記者從昨日召開的2014中國(北京)國際海洋石油天然氣技術大會期間獲得的信息。 
      數據顯示,深水是21世紀世界石油工業油氣儲產量重要接替區,深水已發現29個超過5億桶的大型油氣田,全球超過1億噸儲量60%來自於海上,一半在深水。 
      中海油工程建設部總經理楊樹波說,“全世界能在3000米以下水深作業的鑽井船隻有不到20條,這個領域還有很大機會。相應的海工設備需求包括鑽井、監測、維修等,維修目前是空白領域。”這20條船中,中國只有中海油投資建設的“海洋石油981”鑽井平臺一座。 
      由此可見,深海油氣開發技術存在巨大提升空間。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會長郭大成在會議間隙接受上證報記者採訪時也表達了類似觀點,“在國家支持海洋強國大背景下,海工裝備建設一哄而上,近海、低水平的開發已經有過剩隱患,而深海開發能力不足,我認爲企業應瞄準高水平配套裝備、關鍵零部件,如鑽井包、鑽井平臺發電機組等。”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要求,以近養遠、遠近結合,加強南海深水油氣勘探開發形勢跟蹤分析,推進深海對外招標和合作,儘快突破深海採油技術和裝備自主製造能力,大力提升海洋油氣產量。這是“海洋強國”戰略提出以來,我國在戰略規劃中關於深水海洋油氣開發最完整、明確的闡述之一。 
      南海已成爲我國海洋油氣開發冉冉升起的明珠,不少海內外專家認爲南海有望成爲全球第四大油氣田聚集地。 
      過去我國主要在大陸架開發,但南海有200-300公里的陸坡,未來將呈現水深越來越深、離岸越來越遠的開發特徵。 
      應對這一變化,中海油研究總院深水工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謝彬稱,作業效率更高、穩定性更好的半潛式大型深水裝備及輔管船研製;水下生產系統國產化及相關測試認證技術等亟待建立。此外,他認爲,FLNG裝置將成爲南海深遠海氣田開發的重要設施,可改變傳統氣田傳輸回岸上處理的開發模式,實現全海底開發,並直接通過輸油氣管道運輸到終端,減少損耗。目前尚處於前期研究階段,公司“十三五”期間將擇機推向油氣田開發應用。 
      此外,挪威國家石油公司中國區總裁陳新華透露,目前公司正在研製所有鑽井、開採設備都在水底的海底技術,預計2020年投用。多位業內人士就此分析,海底開發是未來方向,但目前來看成本太高,在中國還是空白領域。 
    
分享
QQ MSN Mail Kaixin Favorite Mail Kaixin
  注:本信息僅代表專家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據此投資風險自負。

(摘自世華財訊 2014-12-03)
【關閉窗口】